
文本解读
《树和喜鹊》是统编小学语文一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六篇课文,根据我国著名儿童文学作家金波先生的作品改编。故事采用三段式结构来写:先写树和喜鹊都很孤单,再写那里种了树,来了很多喜鹊,树和喜鹊都有了邻居,最后写树和喜鹊都很快乐。三个场景描写之后,都各起一段,用一句话写出树和喜鹊的感受。 低年级小朋友对这种三段式结构的故事,容易亲近,并易产生阅读的兴趣。
故事故事语言浅显,句式工整,节奏感强,读来朗朗上口。如第一部分:
“从前,这里只有一棵树,树上只有一个鸟窝,鸟窝里只有一只喜鹊。
树很孤单,喜鹊也很孤单。”
这部分,没有一个长句,没有一个生僻字。这种儿童“习语式”的语言,低年级儿童几乎都能一读就会,很容易做到流畅朗读。有了这个基础,再进入文字深处,让文本和学生产生联结,也就不是难事了。
“一棵树、一个鸟窝、一只喜鹊”,这三个词带组成的画面,充溢着“形单影只”的无奈,再加三个“只有、孤单”带来的无助感就会从文字直逼人心。一年级的孩子虽小,但也会对语言营造的意象产生反应。阅读这样的语言,他们对朋友、对伙伴的渴望之情会不可抑制地滋长起来。“孤单”的情感记忆,也会从故事中树和喜鹊身上迁移晕染到每一个学生身上:爸爸妈妈不在家,只有自己一个人时的无聊;老师同学都出去活动了,因身体原因独自留在教室里的无奈;外出旅游,和家人走散了,一个人在茫茫人海中的无助……
当作品中的文字和读者个体产生联结,文字就产生了新的生命。第一部分,把“孤单”烙进学生心里。
第二部分,句式和第一部分一模一样,内容和第一部分形成了呼应:
“后来,这里种了好多好多树,每棵树上都有鸟窝,每个鸟窝里都有喜鹊。
树有了邻居,喜鹊也有了邻居。”
多么令人欢喜的画面!第一场景中的孤单,在这里,荡然无存。好多好多树在一起,“每棵树上都有鸟窝,每个鸟窝里都有喜鹊”,树和喜鹊都有了邻居,他们该有多么欢心!透过文字,可以引导学生想象树和喜鹊会对自己的邻居说些什么,树和喜鹊彼此之间又会说些什么。在文字描述的世界和想象的世界里,学生会对“邻居”一词,赋予“幸福、温暖、快乐”等情感色彩。那么,面对真实世界中的邻居,还用担心他们会有冷漠的言行吗?大可不必!这,不正是学科核心素养落地开花的实例吗?
第三部分,课文是这么写的:
“每天天一亮,喜鹊们叽叽喳喳叫几声,打着招呼一起飞出去了。天一黑,他们又叽叽喳喳地一起飞回窝里,安安静静地睡觉了。
树很快乐,喜鹊也很快乐。”
这部分对喜鹊的快乐进行了具体的描绘:“叽叽喳喳叫”“打着招呼”“一起飞出去”“一起飞回窝”“安安静静睡觉”……这种同宿同飞的画面,传递着几多快乐,几多幸福!
树呢?没写树,是否意味着树就不快乐了呢?显然不是。当喜鹊高兴地一起飞出去时,可以想象不会飞行的树,留在原地,它们会做些什么?或许是树和树牵手,和风儿捉迷藏,或许是和来做客的小蜗牛聊聊天,也或许是他们自己之间说着各自的见闻……不直接写,留给读者更多的想象空间,“快乐”是无穷尽的。
学习联系上文了解词语意思的方法是本课要着力凸显的。面对一年级学生,要把学习解词的方法和识记词语、理解内容、朗读课文融合在一起,创设情境,让他们学得有趣,学得有效。
教学设计(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随文认读9个生字,通过语境中感悟、词义区辨等方法,读准“只、种、乐”3个多音字,采用重点识记“窝、孤、单”3个生字,认识“倒八、子字旁”两个新偏旁,会写“单、居”2个字。
2.初步学习联系上文文理解词语意思的方法,并用这种方法理解“孤单、邻居”等词语的意思,积累词语。
3.正确朗读课文,通过想象画面,进入故事情境,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朗读中体会有朋友的快乐。
【教学过程】
课前谈话
玩游戏:汉字猜猜猜
1.分别猜“鸟、隹、鹊”三个汉字,说说是怎么猜出来的。引出“喜鹊”。
2.揭示本节课课题,宣布上课。
板块一 整体感知 认读生字
1.教师范读,强调站着读的姿势:人站正,书拿好,眼睛看着书。
2.自读课文,做到读正确,读流畅。
要求:把课文读正确、读流畅,读不准的字借助拼音多读几遍。读完一遍后,坐下继续读。
3.串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1)回忆自然段标志(开头空两格),并给课文标上自然段序号。
(2)师生合作,串读课文。
师:从前,有一棵树和一只鸟都觉得很孤单,这是为什么呢?
指名一位学生朗读课文第1、2自然段,随机正音。重点认读多音字“只”, 根据意思判断多音字的读音。生字词“窝、孤单”。
师:后来,这里有了变化,谁接着读?
指名一位学生朗读课文第3、4自然段,随机正音。重点认读多音字“种”,生字词 “都、邻居”。
师:有了邻居以后,树很快乐,喜鹊也很快乐,谁来读最后两个自然段?
指名一位学生朗读课文第5、6自然段,随机正音。重点认读多音字“乐”,生字词 “招呼、静”。
4. 统整生字词,再次感知课文内容。
一开始,那里只有一棵树,树上只有一个鸟窝,鸟窝里只有一只喜鹊,树和喜鹊都很——(孤单),后来,那里种了很多树,来了很多喜鹊,树和喜鹊都有了——(邻居),它们都感到很——(快乐)。
结合板书:孤单 邻居 快乐
板块二 细读品悟 感受“孤单”
1.同桌互读第一部分内容。
导语:树和喜鹊都很孤单,课文是怎么写的呢?请同桌两个小朋友一起读一读,如果同桌还不能读正确,请你停下来帮帮他;读完后,想一想从课文哪些词语中发现树和喜鹊真的都很孤单,轻声说给同桌听。
2.结合课文内容,通过动画展示画面,师生合作讲述等方式,初步感受“孤单”,理解“孤单”:原来“孤单”就是——除了自己,再也没有别人了!认识“孤单”一词里的两个新偏旁“子字旁”和“倒八”(板贴偏旁名称)。
3.联结自我感悟“孤单”。如:爸爸不在家,妈妈不在家,只有你一个人,你会感到——孤单。老师走了,同学们也走了,教室里只有你一个人,你也会感到——孤单。想一想自己感到孤单的时候,用上“孤单”说一说。
4. 想象描述“孤单”。孤单的树会和孤单的喜鹊说些什么呢?
5. 朗读表现“孤单”。有感情地朗读第一部分。
板块三 对比阅读 理解“邻居”
1.自读第二部分,想一想,后来这里发生了什么变化?
2.交流反馈,指导朗读,重点指导读好短语“好多好多树、都有鸟窝、都有喜鹊”。
3.结合动画展示,师生接力朗读:
师:后来,这里种了——(生:好多好多树),树和树住在一起,树有了——(生:邻居);每棵树上——(生:都有鸟窝);每个鸟窝里——(生:都有喜鹊),喜鹊和喜鹊住在一起,喜鹊有了——(生:邻居)。
4.聚焦“邻居”,理解“邻居”。
(1)“邻居”这个词中,哪个字是哪个字的邻居?结合识记生字。
(2)想象说话:有了邻居,树和喜鹊又会说些什么呢?
5.根据交流理解,指导有感情朗读第二部分。
6.男女生对读第一第二部分,再次感受没有朋友的“孤单”和有了“邻居”后的快乐。
板块四 观察发现 写好生字
1.游戏:给生字找邻居。
(1)“孤单 鸟窝 邻居 都有”四个词语中的汉字打乱,指名学生上台把黑板上的字卡重新排列,找找“邻居”。
(2)读一读排列好的词语。
2.指导书写生字:单、居。
(1)通过加辅助线的方式,发现“单”和“居”都是上窄下宽的字。
(2)抓要点指导书写。
“单”书写要点:倒八要点小撇长,四横间隔一样,第三横在横中线上,第四横伸长。
“居”书写要点:半包围结构,用增加辅助线的方法把握结构特点;左上部分撇要舒展,下面部分“古”的横要长。
【板书设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