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 生命》教案设计
执教人:李丽
教材分析
《生命 生命》是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第三篇课文,单元目标要求学习理解含义深刻的语句。本课是台湾女作家杏林子写的一篇议论性散文。由于杏林子自身不幸罹患严重的类风湿性关节炎,全身90%关节坏死,但她顽强乐观,创作不辍,还积极投身公益事业,创造了生命的奇迹,她的生命感悟与她的经历息息相关。她在本文中通过极为普通的三个事例“飞蛾极力求生”、“瓜苗不屈向上”、“倾听自己的心跳”引发出对生命的深刻思考,阐释了生命的价值和意义,表达了自己强烈的生命感悟和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语言朴实精炼,用词准确生动,结构层层递进,写物如在眼前,写情沁人心脾,读起来撼动人心。散文移情于物和形散神聚的特征也比较明显。
学情分析
生命的话题对于四年级学生而言比较深奥,衣食无忧和缺少人生历练使他们很少会去思考生命的意义与价值,形成了第一个困难——课文内容与认知水平的差距;散文的文体对于四年级学生来说也比较陌生,文体特征移情于物与形散神聚很抽象,难以理解,形成了第二个困难——如何凸显文体特征,又避免术语化。此外,四年级下学期的学生对抓含义深刻的词句已经有了一定能力,但常常停留在积累好词好句的层面,很少从表达的角度去提炼经验。
鉴于此,以读代讲,使学生在课外拓展阅读《杏林子的故事》中寻找被困飞蛾、砖缝瓜苗与作者杏林子处境的相同之处,在课外文本中三进三出,从而更深切地体会作者表达的生命感悟,同时也渗透了散文移情于物、形散神聚的文体特征。以表达为取向,呈现文本内容的同时给学生一个训练场、习得所,以《生命之书》这首小诗为切入,亲近儿童,贴近生活,唤醒学生脑中对生命现象已有的观察和思考;也以《生命之书》这首小诗为载体,让学生在补写中运用关键词,并模仿“事例+感悟”的写法表达自己的生命感悟;同时“生命之书”也成了本课时教学推进的主线。
教学目标
1.能通过阅读理清文脉,结合课外拓展阅读《杏林子的故事》,抓含义较深的词句,体会作者的生命感悟。
2.能运用关键词描述文中生命,学习“事例+感悟”的写法表达自己的生命感悟,联句成篇完成《生命之书》。
教学重点
抓含义较深的词句,体会作者对生命的感悟,运用关键词联句成篇。
教学难点
学习“事例+感悟”的表达方法写出自己的生命感悟,渗透散文移情于物、形散神聚的文体特征。
教学过程
【打开“生命之书”】
(一)以小诗《生命之书》为切入
1.出示诗《生命之书》第一节,自由读。
桃花红,
小草绿,
蝴蝶飞,
白云飘,
每个生命都在写一本书。
2.如果说每个生命都在写一本书,想一想、说一说——
桃花的生命之书是——(如:绽放、结果)
小草的生命之书是——(如:破土、点缀大地)
蝴蝶的生命之书是——(如:展翅飞翔、传粉)
白云的生命之书是——(如:飘到远方)
3.试背。
(二)揭示课题
过渡:每个生命都在写一本书,以生命书写生命,其中人类还喜欢用文字记录生命故事和感悟。
1.台湾女作家杏林子就是这样,她写了的《生之歌》《生之颂》两部散文集被指定为台湾中小学生寒暑假必读书目,其中一篇散文《生命生命》还被选入到我们的课本中。
2.板书课题,讨论题目使用反复后的表达效果,齐读课题。
【品读“生命之书”】
(一)初读理序
1.出示自读提示:

2.学生自读,教师巡视。
3.汇报交流:
(1)写了哪些生命?相机板书:飞蛾、瓜苗、自己
(2)你用什么词概括的小标题?相机指导抓关键词概括小标题。学生板书。
(预设:飞蛾极力求生、瓜苗不屈向上、自己活出精彩)
(3)三个事例能否调换顺序?先不解答,带着问题继续学习。
(二)导引品读:被困飞蛾的生命之书
1.指名读第二自然段,交流最打动自己的句子和词。
出示句子:但它挣扎着,极力鼓动双翅,我感到一股生命的力量在我手中跃动,那样强烈!那样鲜明!
教师相机指导:同一段话抓住不同的词去体会,会有不同的感受,体会作者的用词准确。(如:挣扎、极力鼓动、跃动、震惊)
2.以文带文,浏览《杏林子的故事》,寻找飞蛾和杏林子的关联,勾画相关词句,体会杏林子眼中被困飞蛾的生命,感悟作者用词的精彩,初步渗透散文的移情于物。(飞蛾和杏林子的生命都是被困的,都像被判了死刑,但都选择极力求生。)
3.哪个词最能代表作者的感悟?(求生)体会生命首先是要活下去,活下去才有希望。
4.指导运用作者的语言,完成填空。

(三)同桌合作:砖缝瓜苗的生命之书
1.出示学习要求:

2.学生同桌合作。
3.汇报诗句:

教师相机指导:同样的意思,可以有不同的表达,你更欣赏哪位同学的用词?指导学生从表达的准确、精炼、精彩的角度评价。
着重体会作者眼中砖缝瓜苗的不屈向上,点拨生命只是活着是不够的,还要有追求地活。
(四)以读代讲:杏林子的生命之书
1.小结作者写飞蛾和瓜苗这样两个常见又渺小的生命,两次移情于物,是为了更好地表达对自己生命的感悟,引读第四自然段。

2.配图配乐,升华情感,反复朗读。
(1)杏林子的手:就是这样一双被病魔扭曲的手,每次书写只能颤巍巍地用两个手指夹着笔写,每写一笔如举重一般,忍受巨大的痛苦,但就是这样一双手一笔一划写了四十多本著作。因为她真切地感受到——引读文本。(上述教师语言来源于课外阅读文本《杏林子的故事》)

3.对读第五自然段。
她好好地使用生命了吗?女生朗读蓝框中的文字,男生朗读第五自然段。(蓝框中的语言来源于课外阅读文本《杏林子的故事》)

她白白地糟蹋生命了吗?男女生交换再读。
4.此刻,把你对杏林子生命的感叹化作语言,写一写,可以用作者的词句,也可以用自己的话。

5.汇报交流,师生共评。
(五)体会“事例+感悟”的写法。
1.在读题目,你会怎么读?
2.回顾开课时的问题:三个事例能否颠倒顺序?
体会作者层层递进地表达了对生命的感悟。
(活下去--好好活--活出精彩)
3.教师小结作者“事例+感悟”的写法,并板书。
【创作《生命之书》】
1.你也试试用“事例+感悟”的写法表达自己对生命的感悟,你想到了哪些类似被困飞蛾、砖缝瓜苗的生命现象?(辛勤的蜜蜂、不知疲倦的蚂蚁、春风吹又生的小草、沙漠胡杨......)
2.连句成篇:把你这节课记下的感悟连起来读就是一段生命的感言,题目是《生命之书》,作者是你自己,润色一下,读给同伴听。

3.指名汇报。
4.让你们写的《生命之书》结束这节课,但是我们知道,我们的《生命之书》才刚刚打开。教师边说边板书书页的形状。
板书设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