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死前的严监生》教案设计

2019-05-08

教材解读
《临死前的严监生》是第七单元人物描写一组课文中的第二篇,节选自我国古典讽刺小说《儒林外史》。课文节选的片断不长,只有区区三百字左右,但是语言精炼传神,活脱脱地刻画了一个吝啬鬼形象。这个片段记叙了严监生临终前因灯盏里点了两茎灯草,伸着两根指头不断气,直到赵氏挑掉了一茎,才一命呜呼的故事,刻画了爱财胜过生命的守财奴的形象。
这是一段绝妙的描写,严监生临死时,总是断不了气,却一个劲地伸出两个指头,这两个指头是什么意思呢?这一令人难以捉摸的动作给众人造成了一个难以破解的谜,最后由赵氏把谜底揭出来。原来他是看到灯盏里点着两茎灯草,怕费油。多烧一茎灯草,竟会使一个行将就木的人耿耿于怀,放心不下,难以断气,这种经过艺术夸张的描写,活生生地刻画出了一个吝啬鬼的形象。这种如同素描一般的细节描写,把严监生的特点淋漓尽致、入木三分地表现出来,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在品读中感受到严监生吝啬的形象。
2.学习作者抓住人物的动作描写人物的方法,利用课文留下的空白,补充人物的心理活动。
3.阅读《格朗台的死》比较两位著名作家描写人物的方法异同,体悟描写人物的方法。

教学基本程序 教学调整
一、谈话导入
1.大家看过这本书吗?教师揭示《儒林外史》
在这部小说里,作家吴敬梓用讽刺的手法,描写了封建时代读书人对功名的追求,以及他们的生活状况。严监生是我国古典讽刺小说《儒林外史》中的一个人物,
2.引入严监生,正音“监”,齐读,解释“监生”,
 “监生”并非主人公的名字,而是古时候读书人的一种称谓,在当时的社会实际上还表示一种尊敬。严监生人称“严二老官”,

二、了解文本背景
提问:你了解到他家庭怎么样?(很有钱、佣人多,在乡下还有田地)

三、初读文本
这是一篇白话文,它和我们现代汉语的表达方式和用语习惯不太一样,可能比较拗口。现在就请同学们放声读一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把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想一想严监生在临死前究竟是怎样的情形?
你了解到了哪些词?
①郎中:古代医生的说法;
②已后:与现代白话文通用;
③穿梭:来回跑,给严监生抓药;
④一日重似一日:病入膏肓、危在旦夕、奄奄一息。

四、梳理课文(隐去结尾的)
句子一:“严监生喉咙里痰响得一进一出一声不倒一声的,总不得断气,还把手从被单里拿出来。伸着两个指头。”  
1.读了这段文字,你能想到哪些成语来形容严监生此时的病情?(奄奄一息、生命垂危、危在旦息……)
  2.听老师把这句话读一遍,大家评评老师读得怎么样?(老师故意读漏“总”字)
  3.学生评读,由“总”字让学生体会严监生垂死挣扎的时间之长,从而引发讨论:病情恶化到这种程度,为什么严监生却“总不得断气”,他究竟还有什么放不下呢?
4.于是家人就要猜测了,你想他们的亲人是怎么猜的,划出有关句子。

五、第一次写话
写前提示,
1.在他们的身边只有这三个人吗?从哪个词中你读到了这一点:“诸亲六眷”。什么是诸亲六眷?你们猜想,还有谁也来了?(老婆、孩子、丫鬟、管家、……)
2.请同学们选择一个人物,你想他会怎么走到严监生跟前,又会怎么猜?
3.写话时引导注意称呼(孩子他爸、相公)

六、体悟表达
1.严监生念念不忘的究竟是什么呢?(教师出示隐去的结尾)
2.严监生在临死前居然想的是两茎灯芯。一般人在临死前会想什么?(亲人,故友……)
3.是呀,一个分明就要咽气的人,痛苦尚且顾不过来,莫说灯盏里多点了一茎灯草,就是多点了十茎甚或更多,恐怕也不过问了。这个严监生简直太不可思议了。那么拿出笔来,划出表现严监生在生命的最后时刻仍然念念不忘灯芯的句子。
 4.体悟表达特点
句子一:严监生喉咙里痰响得一进一出,一声不倒一声的,总不得断气,还把手从被单里拿出来。伸着两个指头。
句子二:他把头摇了两三摇。
句子三:他把两眼睁的滴溜溜圆,把头又狠狠摇了几摇,越发指的紧了。
句子四:他听了这话,把眼闭着摇头,那手只是指着不动。
(1)为什么他还念念不忘那两根灯芯啊?(他想的是有两根灯芯的油灯非常浪费。)
(2)补充第五回节选:
他连平时买点猪肉都舍不得,你觉得他浪费的是什么?
(3)再读文中语句,从这些动作中,你知道严监生心情是怎样的?你能试着根据严监生的动作、神态猜测出他临死前的心理活动吗?
(2)多么可笑而又多么可悲的严监生!在临死前,居然为了灯盏里点的两茎灯草而不能安息。可是作者为什么不直接把严监生的心声通过语言刻画出来呢?
(板书:结合实际情况,选择恰当角度)
(3)再读读这些语句,你发现了吗?这些语句的描写都抓住了人物的哪些部位展开?
(板书:抓住特点表现,集中笔墨刻画)
(4)都是抓住了手指、眼神,那么在这几次描写上你发现这些神态、动作有什么变化?
(板书:注意细节变化,反映人物心理)
(5)师生引读,感受写法精妙

七、第二次写话
 1.刚才大家试着从管家、丫鬟等角度对严监生的举止写出了不同的猜测,如果严监生看到你们的表现,又会有怎么样的表现?
   请大家接着你们的猜测,继续写下去 ,
 2.写的时候要注意以上几个要点,请几个同学再回读
3.为什么要花费这么多笔墨通过家人的猜测来刻画严监生这一形象?(鲜明的对比)

八、迁移表达
1.吴敬梓仅用了几句话就把严监生这个吝啬鬼的形象刻画得入木三分,其实在世界文学史上人们曾经列出了四位极为吝啬的人,称为四大吝啬鬼,今天我们还要来认识一个来自外国的吝啬鬼的形象,也是写他在临死之前的片段。请同学们默读这个片段。
2.这是著名作家巴尔扎克《欧也妮葛朗台》的片段,描写了主人公葛朗台临死前的一幕,你觉得在它与吴敬梓笔下的严监生在描写方法上有什么相同之处?(抓住了人物描写的动作、神态这些细节,反映人物的性格特点)
3.师:再让我们来看看四大吝啬鬼们的经典语言吧。
出示:
夏洛克:不还我钱,我就割你肉。——莎士比亚,《威尼斯商人》 
阿巴贡:我找不到我的钱了,跟着我就把自己吊死。——莫里哀,《悭吝人》 

老葛朗台:人生就是一场交易。——巴尔扎克,《欧也妮葛朗台》 
泼留希金:为了拾一些钉子,我累弯了腰。——果戈理,《死魂灵》
同学们,文中我们所看见的人物只是一个小小的人物而已,若想知道更多,老师建议你推荐同学们看吴敬梓写的这部《儒林外史》。

相关链接
吴敬梓 (1701—1754),字敏轩,清代安徽全椒人。他出身于仕宦名门,小时候受到良好教育,对文学创作表现出特别的天赋,及至成年,因为随父亲到各处做官而有机会获得包括官场内幕的大量见识。吴敬梓22岁时,父亲去世,家族内部因为财产和权力而展开了激烈的争斗。
经历了这场变故,吴敬梓既无心做官,对虚伪的人际关系又深感厌恶,无意进取功名。安徽巡抚推荐他应博学鸿词考试,他竟装病不去。他不善持家,遇贫即施,家产卖尽,直至1754年53岁去世时,一直过着清贫的生活。
吴敬梓一生创作了大量的诗歌、散文和史学研究著作。不过,确立他在中国文学史上的杰出地位的,是他创作的长篇讽刺小说《儒林外史》。这部小说大约用了他近20年时间,直到49岁时才完成。
《儒林外史》以写实方法讥讽世态人心,虽然行文不乏对比、夸张甚至荒诞,而情节的展开又是冷静、平实,极具分寸感的,不时穿插若干谐趣戏笔,从中引发的却是酸涩与悲凉。周进受辱、范进中举、马二先生痴迷举业的刻画莫不如此。吴敬梓在讽刺艺术上最大的成就,就是塑造了严监生这个守财奴的典型。这也是《儒林外史》对世界文学的重要贡献。这个集中了人类弱点同时又浸透了民族劣性的中国古典文学的独特典型,完全能够与莎士比亚的夏洛克、莫里哀的阿巴公、巴尔扎克的葛朗台等举世闻名的吝啬鬼形象比肩。


阅读 63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