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教案设计

2019-05-15

教材分析
    本文是我国著名语言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北京大学教授季羡林先生写的一篇精美隽永的短文。作者先点明了德国是一个爱花的国度;然后回忆了自己早年在德国留学时亲身感受到德国人非常爱花;接着用优美生动的语言,描述了德国家家户户窗口都开满鲜花的情景,并抒发了自己的感慨:“人人为我,我为人人”这种境界“颇耐人寻味”;最后讲述作者再次来到德国,又看到这番情景,表达了自己旧地重游的感受,即对德国奇丽风景和与众不同风俗习惯的赞美之情。 
    本文不同于一般写景物风情类的文章,不是纯粹描写景物,而是像拉家常一样娓娓道来,在讲述德国风景民俗的同时,用最精练概括的语言点明了通俗易懂但又意味深长的哲理,读起来让人既开眼界,又回味无穷,颇受教育。又因本文是第八单元首篇文章,教学时,一是让学生抓住主要内容,了解一些德国的民族风情特点,积累优美语言;二是让学生仔细揣摩作者是怎样写出景物、风情的特点的,在语言文字的训练中潜移默化地受到“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教育。

教学目标
1、通过对照生活实际、联系上下文等方法理解“脊梁、莞尔一笑、花团锦簇、姹紫嫣红、应接不暇”等词语的意思。
2、在反复朗读与想象练说中凸现文章第3自然段所描述的美丽画面,并通过上挂下联体会“莞尔一笑”的意味及“美丽”的涵义,感受“人人为我,我为人人”那颇耐人寻味的境界,体会作者美好的内心世界。
3、通过细致品读,了解文章用较朴实的语言表达深刻启示的写作方法,体会表达角度的独特性。
教学重点难点:体会含义深刻的语句,受到启示与教育,并从中体会文章独特的表达方法。
四、课前准备:要求学生对德国,对季羡林有个初步的了解。
五、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基本程序       教学调整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大千世界,五彩斑斓。在我们的祖国,有让我们引以为豪的锦绣河山、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当然,我们还不太了解的外国风光,异域文化也是多姿多彩的。从今天开始,让我们同作者一起,到世界上的一些地方走一走,看一看。第一站──德国。
  1.你了解德国吗?学生交流。
  2.教师介绍:德国,有迷人的蓝色多瑙河,有梦幻般的莱茵河畔,有神秘的黑森林,广袤的原野,古老的教堂,狂热的都市,精致的小镇……总之,德国是一个极富魅力的旅游城市,它不仅风光无限美好,这个民族还有一道十分奇丽的景色。
  3.揭题板书: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学生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理清三个画面。
  1.让我们用心地朗读课文,努力读准读通课文,然后说说你的脑海里浮现出了哪几个画面?
    2.交流三个画面:在屋子里的时候,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走在街上的时候,自己又看别人的花;再次来到德国,依然见到了美丽的景象。
相机检查词句:
   (1)家家户户都在养花。他们的花不像在中国那样,养在屋子里,他们是把花都栽种在临街窗户的外面。花朵都朝外开,在屋子里只能看到花的脊梁。(脊梁:读准字音,理解词义。)
   (2)走过任何一条街,抬头向上看,家家户户的窗子前都是花团锦簇、姹紫嫣红。许多窗子连接在一起,汇成了一个花的海洋,让我们看的人/如入/山阴道上,应接不暇。(读准读通,初步理解:如入山阴道上:应接不暇)

三、细读课文,凸现美丽景象。
 1.细读课文,画出文中与题目有关的句子,多读几遍。
    2.交流后定格第三自然段,反复朗读,凸现美丽景象,感受温情浪漫。
   (1)引导学生通过对重点字词的琢磨感悟,深入体会景色之奇丽。
师:请大家边读边展开想象,你的脑海中会出现一幅怎样的画面呢?(“花团锦簇、姹紫嫣红”的美丽情景;“家家户户、大街小巷”的壮观景象;窗连窗、街连街的无边景色;如入山阴道上的美妙感觉。)
   (2)教师相机引读。(结合上一步骤,顺势引读)
  师引读:走过这条街,抬头向上看……
            走过那条街,抬头向上看……
  生齐读:走过任何一条街,抬头向上看……
  师:那缤纷绚烂的景象带给人们多少的美丽和愉悦啊!
  师引读:瞧,这边的许多窗子连接在一起……
  男生接读。
    师引读:那边的许多窗子连接在一起……
    女生接读。
    师:漫步在山阴道似的大街上,扑面而来的尽是芬芳和清香,多么富有诗情画意呀!把这种感受融入朗读中。
(3)比较体会语言表达的精炼。
“走过任何一条街,抬头向上看,家家户户的窗子前都是花团锦簇、姹紫嫣红。许多窗子连接在一起,汇成了一个花的海洋,让我们看的人如入山阴道上,应接不暇。”
不管走过哪一条街,抬头向上看,家家户户的窗子前的鲜花一朵连着一朵,一簇堆着一簇,红的似火,白的像雪,粉的如霞……美丽极了!许多窗子连接在一起,就好像变成了一个花的海洋,无边无际,一眼望不到头,让我们看的人就好像走进了山阴道上,看都看不过来了。
    在体会比较的过程中指导朗读,不断深化。
    师:多么美丽,多么与众不同的景色啊,你能不能给大家读一读,把这种感觉读出来。
 (4)再读品悟,试着背诵。
  师:一个想像就是一处浪漫,读德国浪漫的街头——
师:一道风景带来一种享受,读街头美丽的风景——
师:整条街道上的花就像海洋一样,前不见头,后不见尾,让人应接不暇,怪不得作者发出赞叹:多么奇丽的景色。

四、背诵积累。
    背诵课文第三自然段。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再现美景。
    有感情地齐读第三自然段。

二、上挂下联,体会“莞尔一笑”的意味。
1.如此美丽的景象在德国的大街小巷随处可见,请读读第二自然段,找到相关的句子。
(1)“家家户户都在养花。他们的花不像在中国那样,养在屋子里,他们是把花都栽种在临街窗户的外面。花朵都朝外开,在屋子里只能看到花的脊梁。”
师:如果你跟作者一样,第一次到德国,看到德国人这样养花,你的感受会是什么?(奇怪、不理解)
全班自由朗读。(读出吃惊、不理解)
(2)我曾问过我的女房东:你这样养花是给别人看的吧!她莞尔一笑说:“正是这样!”(引导学生通过神态和语言体会德国人养花的习惯。)
莞尔一笑是一种怎样的笑?
正是这样又是怎样的呢?

教师引说:
正是这样,也确实不错。虽然我在家里只能看到花的脊梁,但只要路人抬头向上看……(可接说第三自然段)
正是这样,也不仅仅是我的女房东是这样,而是每一家都是这样——(接说)
2.人人为我,我为人人。我觉得这种境界是颇耐人寻味的。
(1)理解“人人为我,我为人人”:课文指的是什么呢?
   (2)展开联想,理解“颇耐人寻味的境界”:仅仅指的是养花吗?
师:所以作者觉得——这种境界是颇耐人寻味的。
3.升华感受:现在我们再来体味女房东莞尔一笑的神情,你觉得这“莞尔一笑”中透露出她怎样的内心世界呢?(这“莞尔一笑”中透露着女房东那一份自然朴实的真情,一种为他人着想的心态,一种我为人人的境界……这莞尔一笑的神情是耐人寻味的,这简单朴素的语言是耐人寻味的,这就是“人人为我,我为人人”这种颇耐人寻味的境界啊……)

四、联系全文,品味“美丽”的涵义。
 1.四五十年过去了,当作者再次踏上德国这片土地时,他又看到了什么?请快速默读第四自然段,画出相关句子。
 2.交流:变化是有的,但美丽并没有改变。我走在街上,抬头一看,又是家家户户的窗户上都开满了鲜花。
(1)家家户户的窗户上都开满了鲜花是一幅怎样的景象呢?你能描绘一下吗?(引导复述运用上文的语句)
(2)体会写法:此处为什么不详细描写?(简练,不重复,给读者以无尽的想象)
(3)朗读语句,顺接: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
 3.此时对作者在四五十年前做的那个花的梦,思乡的梦,你们理解吗?
 学生发言,教师点拨。
    若学生回答不上:预设背景补充:1935年赴德国留学,1945年回国。季羡林先生精通六七种外语,博古通今,学贯中西,是一位不可多德的人才,在德国完全有很好的条件居住,为什么还要回到自己的祖国呢?
4.联系全文,试着填写这首小诗。

四五十年过去了,
当年的红衣少年
已变成了
如今的白发先生
但梦想依然清晰浮现
梦见家乡满街的窗前
也是那样(         )
大街小巷
也是那样(          )
家乡的人们
也是那样(          )
这境界
依然(           )
那就是(           )
让我们永远记住——
这奇丽的景色,
这奇特的民族。
    3.交流,朗读。

五、再读课文,体会写法。
    1.虽然季老先生在这篇课文中所传达的这一种境界较为崇高,但我们分明可以感受到通篇文章的语言非常朴实。用最朴实的语言,拉家常似的娓娓向我们表达了这种颇耐人寻味的境界,这样的表达角度十分独特,值得我们细细品味,好好借鉴。
    2.自由读课文,感受这种写作方法。

六、课外阅读,拓展延伸。
1.季羡林链接:
被评为2006年度感动中国人物:(颁奖词)
    智者乐,仁者寿,长者随心所欲。曾经的红衣少年,如今的白发先生,留德十年寒窗苦,牛棚杂忆密辛多。心有良知璞玉,笔下道德文章。一介布衣,言有物,行有格,贫贱不移,宠辱不惊。
    阅读拓展:《季羡林先生》
2.了解一个国家,了解一个人物,需要同学们在课外进一步阅读。有一本书等待着你们去把它翻启,这本书的书名是《德国印象》。此书为季羡林的回忆录,那里有动荡的岁月,沧桑的世事,难忘的师恩,诚挚的友情,质朴的语言,灵动的智慧,在那里你还能找到这篇课文背后的故事,课下,同学们读读这本书就会对这句话有更深的了解。

七、抄写积累。
    把课文中描写花美的句子抄下来。 

教学反思


阅读 21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