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教案设计

2019-07-08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会“澡、械”等5个生字,正确书写“诞生、洗澡、漩涡、花圃、逆时针、司空见惯、无独有偶、见微知著、锲而不舍”等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摘抄对自己有启发的语句。

3.理清文章层次,把握课文主要内容


教学重难点:理清文章层次,把握课文主要内容


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趣,导入新课

1.有很多同学特别崇拜科学家,能说一说你最崇拜的科学家是谁吗?

2.你们知道科学家们主要依靠什么取得了伟大的成就吗?

 3.纵观千百年来的科学技术发展史,那些定理、定律、学说的发现者、创立者,差不多都是从细小的、司空见惯的现象中看出问题,不断发问,不断解决疑问,追根溯源,最后把“?”拉直变成“!”,找到了真理。所以有人说过这样一句话: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

4.谁来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下面我们来共同学习第20课,齐读课题。相信同学们学过课文,对这句话会有更深刻的理解。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学要求:

(1)自由读课文,把课文读通顺,读流利。

(2)读下列词语,不理解的词语,想办法理解。

诞生 纵观 漩涡  敏锐   追根求源  见微知著  锲而不舍

洗澡 花圃 推理  逆时针  司空见惯  无独有偶  打破砂锅问到底

(3)快速浏览课文,画出文章中心句,理清文章层次,并给每个部分加小标题:

(       )自然段:                           

(       )自然段:                           

(       )自然段:                           

(4)默读课文,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本文提出了                              的观点,用    论证了                                                             。

2、小组合作。

3、交流展示。


三、布置作业,巩固提高

1.熟读课文。

2.抄写生字新词。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摘抄对自己有启发的语句。

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引导学生认识到到凡事多问几个为什么的重要性。

3.体会本文语言生动、准确的特色,学习用事实说明道理的写法。


教学重难点:

1.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引导学生认识到到凡事多问几个为什么的重要性。

2.体会本文语言生动、准确的特色,学习用事实说明道理的写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二、细读课文,合作探讨,交流感悟

1.认真读课文, 再读课文,找一找课文具体写了哪几件事?用自己的话说一说并加小标题。①                   ②                   ③                         

2、再仔细地读读这三个事例,看看三段话在写法上内容有什么相同点?

3、从这三个事例中你想到了什么?你还能例举这样的事例吗?

3.课文中哪些语句令你深受启发,有感情地朗读并作出标注。


三、再读课文,感悟写法

1.                                        

2.                                         


四、拓展阅读,随文练笔

1.下面我们再来阅读一篇论说文,看一看这篇文章作者要阐述的观点是什么?

怀疑与学问

顾颉刚

“学者先要会疑。”──程颐

“在可疑而不疑者,不曾学;学则须疑。”──张载

学问的基础是事实和根据。事实和根据的来源有两种:一种是自己亲眼看见的,一种是听别人传说的。譬如在国难危急的时候,各地一定有许多口头的消息,说得如何凶险,那便是别人的传说,不一定可靠;要知道实际的情形,只有靠自己亲自去视察。做学问也是一样,最要紧最可靠的材料是自己亲见的事实根据;但这种证据有时候不能亲自看到,便只能靠别人的传说了。

我们对于传说的话,不论信不信,都应当经过一番思考,不应当随随便便就信了。我们信它,因为它“是”;不信它,因为它“非”。这一番事前的思索,不随便轻信的态度,便是怀疑的精神。这是做一切学问的基本条件。我们听说中国古代有三皇、五帝,便要问问:这是谁说的话?最先见于何书?所见的书是何时何人著的?著者何以知道?我们又听说“腐草为萤”,也要问问:死了的植物如何会变成飞动的甲虫?有什么科学根据?我们若能这样追问,一切虚妄的学说便不攻自破了。

我们不论对于哪一本书,哪一种学问,都要经过自己的怀疑:因怀疑而思索,因思索而辨别是非。经过“怀疑”“思索”“辨别”三步以后,那本书才是自己的书,那种学问才是自己的学问。否则便是盲从,便是迷信。孟子所谓“尽信书不如无书”,也就是教我们要有一点怀疑的精神,不要随便盲从或迷信。

怀疑不仅是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需步骤,也是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对于别人的话,都不打折扣的承认,那是思想上的懒惰。这样的脑筋永远是被动的,永远不能治学。只有常常怀疑、常常发问的脑筋才有问题,有问题才想求解答。在不断的发问和求解中,一切学问才会发展起来。许多大学问家都是从怀疑中锻炼出来的。清代的一位大学问家──戴震,幼时读朱子的《大学章句》,便问《大学》是何时的书,朱子是何时的人。塾师告诉他《大学》是周代的书,朱子是宋代的大儒;他便问宋代的人如何能知道一千多年前著者的意思。

一切学问家,不但对于流俗传说,就是对于过去学者的学说也常常抱怀疑的态度,常常和书中的学说辩论,常常评判书中的学说,常常修正书中的学说:要这样才能有更新更善的学说产生。古往今来科学上新的发明,哲学上新的理论,美术上新的作风,都是这样起来的。若使后之学者都墨守前人的旧说,那就没有新问题,没有新发明,一切学术也就停滞,人类的文化也就不会进步了。(选自顾颉刚《通俗论集》)

(1)自读自悟。

(2)全班交流,说一说这篇文章作者要说明什么观点。


2.读了两篇论说文,下面我们亲自尝试来写一写议论文。请同学们仿照课文的写法写一段话,用具体事实来说明一个观点。比如“功夫不负有心人”“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失败乃成功之母”“一份耕耘一份收获”等等。


阅读 1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