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应当表现得比学生更善于学习,因为“教会学”也是他的专业技能。
十年前,我曾和一些老教师讨论一个话题:一位教师在专业方面能走多远。两位退休的理科名师说:从学科而言,语文教师的个人发展比理科教师大得多;因为他的思想情感体验远多于其他学科,他的想象力更丰富,创造的机会可能更多;如果他有出色的表达能力,他起的作用更大,特别是对学生的思维能力的影响。
他们列举很多实例证明:语文教师向高一层次发展并获得成功的人多于其他学科。
那次谈话给我的印象很深。
其实,所有的学科都值得从业教师去热爱。我在中学,看到很多老师都很珍视自己的专业,他们从自己的学科中获得教学的乐趣,也获得生活的乐趣。
一个连自己的专业都不爱的教师不可能成为优秀的教师。有一次我看一位体育教师的教学笔记,惊叹于她的文字表达能力,从说明文的要求看,她的语言简练准确,我称赞她的语文水平高,可是她说“我是因为喜欢体育才学好语文的”。
我们从事的学科教学被认为是一种“专业”,如果我们所做的一切无法给学生“学科”和“专业”的认识,我们的教学可能就是失败的。
1966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国际劳工组织就提出《关于教师地位的建议》,对教师专业化作了明确说明,提出“应把教育工作视为专门的职业,这种职业要求教师经过严格地、持续地学习,获得并保持专门的知识和特别的技术”。
作为一种“专门的职业”,它既要经过学历教育,还得不断地学习,只有通过“严格地、持续地学习”,才能提高专业素养,保证自己的“专业”地位。然而,究竟有多少同行认识到这一点呢?
现在教师自觉学习,保持专业修养的意识并不是很强。以语文学科为例,已故的张翼健教授一针见血地指出:“目前语文教育的主要问题是语文教师自己不读书。”而顾黄初教授生前也曾叹息:“语文教师成了要别人读书而自己不读书的人。”
其实有关语文教师不读书的笑话,教授们没我们听得多。某地有名师建议:“高考要考十多本文学名著,学生没时间读;能不能请专家们把这些名著编成提要和题目,让学生去背?”教师如此弱智,学生能否看得起他,姑且不论;他让学生对“语文”产生误解,降低了“专业”地位,罪莫大焉。
对受教育者而言,每位教师承担的教学只占他一生学习经历中的一小部分。在那样一个阶段,教师的专业知识和能力素养应当高于学生,非此不足以为师;更重要的是,在这个阶段,教师应当表现得比学生更善于学习,因为“教会学”也是他的专业技能。
在短短几年的教学中,教师有可能给学生留下难忘的印象,因为他的风格,因为他的专业素养,因为他的教学素质,——当然还会有一种可能:因为他的不学无术。
我想到,优秀的教师应当是一盏不灭的灯,而那“开关”就在他自己的手里。这或许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去理解,并有不同的阐释:他的“亮度”在于他个人的修炼;如果他有“电源”,或是不断充电,他就能一直能发光,一直在照耀着学生面前的道路;教师的进德修业应当一直到教育生命的终止。
当然,作为一盏灯,他未必需要一直亮着;但是在他亮着的时候,他有可能是耀眼的,夺目的,即使只有一丝光亮,也能照亮学生走过一段路……
进德修业是个人的事,是自觉的追求,对一个劳动者来说,专业素养是他安身立命之本;而对一名现代教师而言,持续的学习将使他保持精神的高尚,支撑自己作为一个文明人的操守。
文章来源 | 教育思想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