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线下转线上”的想法:别让老师做事倍功半的事

2020-02-11

1

作为家长,最近常听的两个短句就是“停课不停学”“线下转线上”


其实归结到底就是一个意思:这是“没有办法的办法”,作用是“保持学习状态”。如果有可能,我还是希望线下能“足量开启”。


毕竟,线上和线下,很难互相取代。

我提议“借一下暑假”,然后有家长纠结“有些教室没空调”的问题。唉。套用一句霸道总裁的话讲,能用钱解决的问题是问题吗?这时候不趁机解决空调问题,不就错过机会了吗?

还有人说“真要延后假期,老师的工作量更大了”。事实上,老师的工作量不是大在将来,是大在现在,是大在特殊时刻的每日联络上,大在一哄而上“停课不停学”的网课录制上——有条件有本事这么干的当然很好,但如果条件有限的——比如发教材都存在问题的——那就很尴尬。
0.jpg

看到全国各地都在说“每堂线上课40分钟”“各地老师正在加紧录制”“或将闯出一条教育的新路”,我一方面是无比尊敬,一方面是有些心疼。我一直觉得,没必要让全国那么多老师都去录制网课,也未必要把它作为考核老师的新标准。

在特殊情况下,它肯定是个必须的应对之策。但策,也有个上策下策。

我仔细说说为什么。

2

首先打击一下所有说“闯出一条新路”的记者朋友。这事儿绝对不新。


线上教育真要往前追溯,都能扒拉到智能手机没有发明,电脑尚未普及的时候。

例如上海有所大学,叫做上海开放大学。以前它的名字叫做上海电视大学。
_

1.jpg

二十几年前,我还和外婆住一起的时候,有位亲戚带着闺女来访。我外婆问,孩子读什么学校啊?小姐姐怯生生地说,“电视大学”。

我外婆还很高兴,噢哟!很好的呀!将来去电视台工作的呀!

亲戚就在那里讪笑,小姐姐也坐立不安。

其实,电视大学就是“看着电视里的课程进行学习”,属于线上教育的先驱。一直到现在,开大依然拥有着涉及法律、烹饪、计算机、甚至方言等海量的在线课程,“线上学习+线下考试”,一直是公众进行“学历充电”的好去处——当然,现在它也匹配了不少线下学习点,模式相当成熟。

它是一种“普惠教育”,人人可学;但没有什么合格率或者就业率的压力。你要不好好上,最后也不打算考,老师未必会骂你;两年的课程你非要拖个五年,也没人拿鞭子抽你。

2.gif

老师们所要做的,就是持续提供符合公众需求的在线录播课程——仅仅从内容形式上来讲,得到啊,喜马拉雅啊,都是电视大学的小辈。只不过电视大学的课程不利于碎片化,也没有做互联网渗透的意愿罢了。

说“一条新路”的朋友,你们可以看看,现在的线上课程,是不是“电视中学”、“电视小学”?——它真的很惊艳么?

电视大学都没搞定的同步性、纪律性、合格率,它们能搞得定么?

_
_

3

对中小学生而言,怎么搞定这个问题?


那就要说说新一点的。过去几年,我这个号做过不少线上教育品牌的推广。其实我做的不仅仅是推广,还有试用、分析,甚至还是一些机构的顾问,参与到了一些课程的设计、老师的授课流程中。

从个人角度讲,我十分建议正在制作网课的老师,或者管理者,了解一下这些机构的做法。大家都是在市场红海的腥风血雨中挣扎出来的,有些“不做的事”很可能就是弯路,有些“都在做的事”很可能就是经验。

为什么我说“转线上”容易事倍功半?是因为我发现,有些地方,不少老师忙活的,仅仅是“录一档上课的节目”——其实那只是线上教育诸多环节中的一部分,如果仅仅是录完,然后传到网上,让孩子看,作用是相当有限的,甚至会“浪费了好内容”。

也有一些学校做补充,通过既有平台“直播答疑”,大家在一个视频聊天室里互动——这当然是个不错的主意,肯定也有作用,但还不够。

我们一定要看到这些机构都会做的三件事情:

第一个是授课平台的搭建。你随便打开一个软件,不管是直播,还是AI课假直播,你会发现孩子要做的事情不只是听,它有大量的操作,包括点击、拖曳、积分、音效……都得匹配上去。一方面它可以对所学知识进行评价巩固,另外一方面可以有效防止学生开小差。

这个平台搭建需要多少技术工种?需要多久?需要花多少钱?如何匹配课件?——胆子大点讲,有些传统学校可能无法理解。

第二个是对学员数量的控制。你会发现,绝大多数的线上机构,主打的都是一对一或者一对少。例如一对六,但无论如何不能再往上加了。

为什么?再朝上,老师没办法留意到每个学生,无法确认每个学生都在听课;每个学生的发言互动时间不足,可能一堂课都回答不了一个问题,更容易走神。所以哪怕一对多更能盈利,大家也不做,怕差评。
_

线下就不存在这个问题。你批评A的时候,让B上黑板做题的时候,场下的CDEFG都很紧张,杀鸡就能儆猴,敲山就能震虎。

此外,各机构很少去做超过半小时的长课,思考的也是效率问题。

那么问题来了:现在的“线下转线上”,是一对多少?二十?三十?那些电脑不给力的,跑来跑去的,老师能及时发现吗?到时候复课了,对这些孩子,是不放弃呢,还是不放弃呢?

第三个是互动模式的平等。为什么我会说“直播答疑”很好,但还不够?你看看你的活跃微信群就知道了。

你会发现,真正特别爱说话爱提问的就是那么几个人,然后整个屏幕刷得飞快,那些相对内向的、注意力不集中的压根不说话。你要问,他们也三棍子打不出一个闷屁来。他们就是那种你要在身边,慢慢挤出问题来的那种。

最后你可能回答了A二十个问题,但还有二十个人连话都没说。然后两极分化越来越大。

各个机构的解决方案是“重反馈机制”:例如,孩子上完课,一个学习成果链接就发到家长手里了:哪道题做得好,哪个知识点没巩固,都有一张表或者说明。孩子不用吭气,你也不用追问“哪里不会”,照着这个反馈表来复习,八九不离十。

这个靠人工做,在线批作业,肯定要累死的。它得靠人工智能去辅助。

各位老师手里有没有这样的辅助工具?各大在线教育机构过的弯路,千金散尽也一定要做的事情,是不是每个“线下转线上”的学校都充分了解

我不敢说没有。但说句吃不准应该是可以的。

4

“线下转线上”不能只让老师吭哧吭哧拼命花力气。线下有线下的规矩,线上有线上的方法,就像妇科大夫未必懂胸科一样,它其实是两个物种。


传统的看看开放大学,新兴的看看某而思新某方什么的,人家那么久做下来了,有很多现成的方法论。

如果他们走过的弯路能绕掉,或者有解决方法,那才是一件惊艳的事情。我看到有些城市确实搞定了播出平台,也琢磨出了互动方案,甚至寻求了人工智能的协助——但还有一大批,依然停留在“录制-观看”的路径上。

3.jpg

那么干,真的是十分力气,一分吸收,最后复课时还得从头讲起。

如果只是这条路径,那在老师每天报平安查岗已经很劳累的情况下,不妨减少一下他们的工作量,用用现成的、借借别人的都不是什么不能接受的事情。条件好的做好共享,条件不好的推荐一点书目,弄一点习题,都是一个过得去的应对方法。

_
不是每个金牌营业员都需要变成李佳琦。我们得让学生扎扎实实地学到东西,也得让老师在最擅长的领域保留几分气力。

别做事倍功半的事。事半功半也成。

_


文章来源 | 灰鸽叔叔



 第30届现代与经典全国教学研讨会报名中

  时间:2020年4月至6月

  地点:南京、厦门、深圳、扬州等

  学科:语文、数学、英语、班主任、音乐等

  内容:专家报告 / 名师观摩课 / 参观考察

  报名电话和QQ:4006240006

_


阅读 33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