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于2021年3月31日(星期三)上午10时举行新闻发布会,请教育部副部长宋德民、发展规划司司长刘昌亚、基础教育司司长吕玉刚、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司长陈子季、高等教育司司长吴岩介绍深入贯彻“十四五”规划,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有关情况,并答记者问。
教育部副部长宋德民在会上表示,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教育工作,始终把教育摆在“国之大计、党之大计”的战略地位。党的十八大以来特别是“十三五”以来,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引领下,我国教育事业取得新的显著成就,教育公平和质量较大提升,教育面貌正在发生格局性变化。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十四五”时期要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对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作出了全面部署。教育部全面贯彻落实中央《建议》精神和《纲要》部署,坚持以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为统领,谋划和推动“十四五”时期教育发展。
第一,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为了方便大家记忆,我们提出了“一二三五”的基本构想。在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过程中,坚持“一个标准”,构建“两个体系”,深化“三全育人”,落实“五育并举”。
坚持“一个标准”,把立德树人的成效作为检验学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构建“两个体系”,一是大中小一体化的思政工作体系,二是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体系。深化“三全育人”,就是深化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落实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下大力气培养学生爱国情怀、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促进学生综合素质全面提升,成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第二,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大家都很熟悉一句话,叫做“教育优先发展”,这是我们国家的基本战略。讲起教育优先发展,我脑海中浮现出在我们国家最早的一部教育学著作,就是在《礼记》,里面的《学记》中有一句话叫做“建国君民、教学为先”。在春秋战国的时候,我们中国人就对教育的重要性有了充分的认识,讲到“建国君民、教学为先”,当今在开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新征程的重要历史时期,教育的重要地位更加突出,推动高质量发展这一主题更加突出,所以“十四五”期间把推动高质量发展作为基本主题。在推进的过程当中,我们要以体系建设为抓手,把高质量发展的要求贯穿到各级各类教育发展的全领域全过程。有四点基本考虑:
一是构建优质均衡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推动从学前到高中阶段教育质量整体提升,坚持教育公益性原则,大力推进基本公共教育均等化,切实保障困难群体受教育权利。二是构建支撑技能社会建设的职业技术教育体系,大力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普遍实行“1+X”证书制度,加强“双师型”教师培养,切实增强职业技术教育适应性。三是构建开放多元的高等教育体系,优化结构、强化内涵,不断提高高等教育普及化发展水平。四是完善服务全民终身学习的教育体系,多渠道扩大终身教育资源,更好满足不同群体多元化学习需求。
第三,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服务国家发展为导向,重点提升四个方面的教育供给水平。一是提升人才供给水平,优化高等教育学科专业结构,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加快重点领域急需紧缺人才培养。深化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大力培养技术技能人才。二是提升高校科技创新水平,构建高校科技创新体系,全面提升高校原始创新能力,推动产学研用深度融合,助力国家科技自立自强。三是提升服务区域发展能力水平,实施乡村教育振兴计划,完善区域教育发展体制机制,进一步缩小城乡、区域教育差距,为新时代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和区域协同发展战略注入新动能。四是提升教育对外开放水平,优化教育对外开放全球布局,深化中外人文交流,深入参与全球教育治理。
第四,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聚焦教育发展的重点领域、关键环节,大力推进有重点的改革创新。一是以构建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教育评价体系为牵引,带动政府治理、学校办学、考试招生、人才培养等领域改革取得实质性进展。二是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全面完善师德师风建设、教师管理和发展的政策体系,建设一支有力支撑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队伍。三是推动信息化时代教育创新,实施教育新基建工程,大力开发优质数字教育资源,促进新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入融合,培育教育高质量发展新动能。四是改革完善教育经费使用管理制度,完善教育投入保障机制,优化教育投入结构,提高经费使用效益。五是全面加强党对教育工作的领导,这是实现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根本保证。
发布会现场回答了哪些问题,一起来看
↓↓↓
中国日报记者:
“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提出全民受教育程度不断提升,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提高到11.3年,实现这一目标需要哪些努力?教育部有哪些举措?谢谢。
教育部发展规划司司长刘昌亚: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明确了全民受教育程度不断提升的目标任务。2020年,我国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10.8年,劳动年龄人口的人均受教育年限概念统计的是16-59岁的劳动力受教育状况。这对一个国家整体国民素质的提高、对于国家的发展都具有基础性作用。在“十四五”末期,国家力争把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提高到11.3年,意味着2025年我国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水平达到高中二年级以上的教育程度,这对于建设现代化国家、建设教育强国都具有十分重要意义。现在新增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比较高,达到13.8年,进入到高等教育阶段,劳动年龄人口由于存量大,现在是10.8年。
实现到2025年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11.3年目标,重点从三个方面推进:
第一,继续提高教育普及水平。现在义务教育已经全面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已经达到91.2%,下一步要进一步提高高中阶段教育普及水平。同时,进一步提升高等教育的普及水平,“十三五”时期中国高等教育历史性的进入到了普及化阶段,2020年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54.4%。到2025年,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力争提升到60%。这样新增劳动力人均受教育年限会进一步提高,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也会有大幅的提升。经过我们测算,11.3年的目标是可以实现的,作为约束性指标也是对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衡量指标。
第二,在教育普及水平和平均受教育年限提高过程中要不断提高质量。义务教育要做到优质均衡,特别是要提高农村义务教育质量,平均受教育年限是一个量化指标,质量、结构同样重要。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为国家培养更多适合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技术技能人才,这在某种程度上是一种结构性的人均受教育年限概念。另外,要推动高等教育分类管理,既推进“双一流”建设,使得国家有尖端的、创新的、能够引领发展的创新型人才,同时又要培养大量的应用型、技能型人才,推进部分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这样在结构不断优化过程中使得人力资源开发水平更加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求。
第三,提高人均受教育年限,在提高新增劳动力受教育水平的同时,还要不断提高存量劳动者的人力资源开发水平。今后要通过完善各种各样的制度、政策和措施,努力构建服务全民终身学习的教育体系。现在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就是要采取更多的政策、举措,鼓励大家在学习和就业过程中不断接受学历教育,不断提升自己的各方面素养,更好地实现个人价值,为社会做出更大贡献。谢谢。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记者:
我们都知道教育的关键在于教师,教师教育又是培养教师的关键,“十四五”规划纲要提出要建立高水平的现代教师教育体系,请问要如何实现现代化和高水平这两个目标?谢谢。
教育部副部长宋德民:
今年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看望政协委员时强调,教师是教育工作的中坚力量,有高质量的教师才会有高质量的教育。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下,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等部门大力支持下,教师教育投入持续加大,政策不断完善,基本建立师范院校与非师范院校共同举办教师教育的建设体系,教师教育振兴态势初步形成。“十四五”时期将聚焦高质量教师队伍建设,建立以师范院校为主体、高水平综合大学参与、优质中小学幼儿园为实践基地,开放、协同、联动的教师教育体系。
一是提升层次。实施新时代强师计划,加大对师范院校的支持力度,重点支持建设一批国家师范教育基地,进一步发挥教育部直属师范大学师范生公费教育示范引领作用。教育硕士、教育博士授予单位及授权点向师范院校倾斜,大力推动研究生层次教师培养。启动国家优秀农村教师定向培养计划,为中西部欠发达地区定向培养高素质农村教师。
二是协同创新。建设国家教师教育改革试验区,推动高校、地方政府、中小学协同开展师范生培养、教师专业发展、管理制度改革等工作,提升区域整体教育水平。鼓励支持高水平师范院校建立教师教育协同创新平台。支持与地方师范院校教育科研合作、课程资源共享、教师教育师资队伍共建。深入实施卓越教师培养计划和“国培计划”,推动教师培养培训模式改革。
三是严把质量。持续推进师范类专业认证,开展全国师范类专业质量监测,建立持续改进的质量保障机制。深化师范院校评价改革,引导师范院校把办好师范教育作为第一职责,推动师范专业特色发展、追求卓越。
我国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战国时期的荀子讲过一句话:“国将兴,必贵师而重傅。”这是我们尊师重教的一个思想源头。尊重教师就是尊重知识,就是尊重我们民族的基本价值观,就是尊重我们国家的未来。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一个民族源源不断涌现出一批又一批好老师,这是民族的希望。从国家民族发展的高度再次肯定了教师的作用。在“十四五”期间,我们一定会更加重视教师队伍建设,一定会把教师队伍建设好。谢谢。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
中央明确提出构建新发展格局,我们注意到去年9月中央深改委审议通过了关于新时代振兴中西部高等教育的若干意见,请问教育部对于进一步推动中西部高等教育发展,更好地服务新发展格局有哪些考虑?谢谢。
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司长吴岩:
中西部高等教育的发展质量和水平是中国高等教育整体质量和水平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中西部高等教育也是中西部发展的战略内生力量。去年中央深改委审议通过了《关于新时代振兴中西部高等教育的若干意见》,下一步,文件印发后我们主要任务是落实好这项工作。主要做六件大事:
一是要建平台。要在西北、西南、中部三大区域分别布局建设高等教育的创新综合平台,共建共享优质的教育、科研、人才资源。
二是要推集群。以西安、兰州为战略支点,要发挥高水平大学的龙头作用,带动引领西北高等教育的整体发展。要以重庆、成都为战略支点,发挥高水平大学和高等教育集群的集聚溢出效应,打造西南地区高等教育对外开放的桥头堡。
三是要优结构。要支持中西部高等学校聚焦区域发展急需,优化学科专业结构,加快发展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打造特色优势专业,升级改造传统专业,淘汰一批不适应社会需求的专业。
四是要强协作。要加大东部高校对口支援西部高校的工作力度,建立东中西部高校全国性对口支援的对接平台,精准实施对口支援。
五是促共享。要深入推进“慕课西部行计划”,加大对西部高校的优质教育教学资源的供给力度。
六是惠民生。要持续推进农村定单定向本科医学生的免费培养工作,每年为中西部乡镇卫生院培养输送6000名以上“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的全科医学人才。谢谢。
封面新闻记者:
一些地方随迁子女上学难的问题,仍然是困扰很多家庭的大事,“十四五”规划提出,要保障农业转移人口随迁子女平等享有基本公共教育服务,请问教育部在这方面将采取哪些举措?谢谢。
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司长吕玉刚:
妥善解决好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的入学问题是实现教育公平的重要体现。党中央、国务院对此高度重视,特别提出了坚持以流入地政府为主、以公办学校为主,保障随迁子女平等享受义务教育的入学政策规定。近年来,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的总量也呈加快增长的趋势,到2020年,义务教育阶段随迁子女人数达到1429.7万人,比2015年增长了62.6万人。2020年,85.8%的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在公办学校就读或者享受政府购买学位的服务,这个比例和整个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在公办学校就读的比例是大体相当的。我们国家在公办学校就读的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比例大概是89.2%,85.8%和89.2%已经非常接近了。从去年情况来看,只有三个省份的比例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下一步,我们将在保障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就学方面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一是继续推动入学降门槛。从目前情况看,各地普遍建立了以居住证为主要依据的入学政策,绝大多数省份随迁子女与当地户籍子女享有同等的义务教育阶段的入学政策。我们要重点推进特大城市和人口流入重点地区进一步完善入学政策,切实做到符合条件的随迁子女能够应入尽入。二是进一步扩大城镇学位供给。要着力构建优质均衡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随着城镇化进程的推进,合理布局城镇义务教育学校,进一步扩大城镇学位资源。随着常住人口的增长,同步建设城镇的学校,保障入学需求。与此同时,进一步完善政府购买学位政策,特别是将随迁子女占比比较高的民办学校优先纳入政府购买学位范围。三是切实加强对随迁子女的教育关爱。要指导各地建立随迁子女关爱帮扶机制,在情感上、学习上、生活上给予关心和帮助,使这些学生能够更好地融入学校的学习生活,促进他们身心健康全面发展。
中国财经报记者:
“十四五”规划提出要加强“双一流”建设高校基础研究和协同创新能力建设,请问“十四五”期间教育部如何提高我国“双一流”高校的基础研究和创新能力,以进一步支持和激励我国科技创新,加快建设科技强国?谢谢。
教育部副部长宋德民:
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国发展的内部条件和外部环境均在深刻变化。基于新形势,我们对于高等学校在加强基础研究和创新研究方面思考得更加深入,部署就更多一些。五中全会明确提出构建新发展格局,高等学校是基础研究的主力军和创新源头,创新人才培养和汇聚的主阵地都在高等学校,这就要求我们要自觉地置于新发展格局中,成为新发展的优先要素、基础要素和动力要素。
“十四五”期间,高校科技工作要以服务新发展格局和高质量发展为主攻方向,以提升原创能力为导向,加快构建高质量高校科技创新体系,着力打造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建设顶尖学科。我们要着力加强基础研究,深入推进“高等学校基础研究珠峰计划”,完善前沿科学中心布局建设,组织高水平研究团队开展前瞻性基础研究。要着力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和供给能力,建设一批集成攻关大平台。围绕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关键领域组织集中攻关。还要着力深化科研评价改革,深入贯彻落实破除“SCI至上”和提升专利质量等文件精神,建立以创新能力、质量、实效、贡献为导向的评价体系。全面增强科技创新支撑高质量教育体系建设的能力,为建设世界教育强国、科技强国,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贡献力量。谢谢。
第一财经记者:
近日有要开展义务教育阶段减轻学生课业负担以及校外培训负担的消息传出,在资本市场上引起大家关注。目前在规范校外培训以及减轻学生课外培训负担方面,教育部是否有一些最新的措施?谢谢。
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司长吕玉刚:
这是当前社会广泛关注的热点问题,最近不少主流媒体给予了大量宣传、报道,也作了一些深入分析和研究,对此我们表示感谢。
近年来,各地积极开展校外培训机构的治理,取得了积极成效。但是一些地方仍然存在着不少突出问题,主要表现在校外培训仍然过热,超纲超标的培训行为仍没有得到根本解决。一些培训项目收费居高,有的培训机构退费难、卷款跑路的问题还时有发生。这些问题的存在,既加重了学生的学业负担,也加重了家长的经济负担和精力负担,对此社会反响非常强烈,广泛呼吁要进一步加大治理力度。今年教育部把这项工作列入重点工作任务,将会同有关部门按照系统治理、标本兼治的工作思路,采取更加有效的措施,进一步加大校外培训机构治理力度。与此同时,要进一步强化学校的育人主阵地作用,切实减轻学生校外培训负担和作业负担,积极回应人民群众的广泛关切。
对校外培训机构,将坚持依法治理、综合施策,严格落实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要求,从严审批培训机构,强化培训内容监管,创新收费管理方式,规范培训行为,严肃查处违法违规培训行为,切实维护广大家长和学生的合法权益。
对义务教育学校,要进一步提高课堂教学质量,规范作业管理,提高作业设计水平,严格控制书面作业的总量。要进一步增强课后服务供给,保障课后服务时间,特别强调课后服务的时间要和当地正常的下班时间相衔接,进一步丰富课后服务内容、提高课后服务质量,满足人民群众和学生的需要。
在这里特别提醒广大家长,要把孩子的身心健康放在第一位,要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和成才观念,理性地、客观地看待社会培训,不给孩子过多施加压力,科学、适度地安排孩子的学习、生活和锻炼,促进孩子健康成长、全面发展。
中国教育电视台记者:
我们知道,最近教育部印发了新版《职业教育专业目录(2021年)》。在“十四五”时期,新版目录如何对接“十四五”高质量发展,会有哪些具体规划?谢谢。
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司长陈子季:
职业教育专业建设非常重要,是全面提升职业教育质量的关键,专业目录对职业院校来说,是我们组织教育教学的基本依据;对用人单位来说,是选人用人的重要参考;对产业发展来说,是衡量职业教育服务能力的重要观测点。上一次目录集中修订,中职是在2010年,高职是在2015年,这次集中修订主要是围绕高质量发展的主题,用“四个紧盯”,紧盯产业链条、紧盯市场信号、紧盯技术前沿、紧盯民生需求。这次的调整幅度很大,中职层次调整了61.1%,高职专科层次调整了56.4%,职教本科层次调整了260%,主要是新设了167个专业。总的来说,我们从三个方面来服务对接“十四五”的高质量发展。
第一,这次修订突出了“全”。我们主动融入新发展格局,对接现代产业体系,用“三级”分类,设置了19个专业大类,97个专业类,1349个专业,其中中职358个、高职专科层次744个,高职本科层次247个,全面覆盖了国际通行的41个工业门类以及我们国家最新发布的新职业。
第二,这次修订突出了“新”。深度对接新经济、新业态、新技术、新职业,促进职业教育专业升级和数字化改造。比如说,服务战略性新兴产业,我们设置了集成电路技术、新能源材料应用技术、智能光电制造技术专业。比如,对接现代服务业重点领域,我们设置了婴幼儿托育服务和管理、智慧健康养老服务与管理、现代家政管理、冰雪运动与管理等专业。针对区块链工程技术人员新职业,我们设计了区块链技术应用专业。再比如,服务乡村振兴战略,我们设计了农村新型的经济组织管理、现代种业技术等专业。又比如,服务绿色低碳发展,我们设置了智能环保装备技术、资源综合利用技术、生态环境修复技术等专业。
第三,这次修订突出了“特”。一体化设计培养体系、系统化培养技术技能人才,是构建高质量职业教育体系的关键。旧版《目录》对中职、高职专科层次分别编制,新版《目录》遵循职业教育规律和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规律,坚持系统观念、前瞻思维,第一次一体化设计了中职、高职专科层次、高职本科层次专业,培养目标和规格是逐级递进,课程深度也是逐层增加,人才定位也是有机衔接的。应该说,这样的设计有利于统筹推进职业教育的教师、教材、教法“三教”改革,增强了职业教育的适应性,也彰显了职业教育的类型特征,更好地服务于技能型社会建设。
下一步,我们也将健全职业教育专业随着产业发展动态调整机制,把这个机制健全起来。一方面,指导省级教育部门结合区域高质量发展需求,优化专业布局和结构;另一方面,指导职业院校用好办学自主权,鼓励灵活设置专业,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培养大规模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香港商业电台记者:
在“十四五”规划里面,在港澳工作一章中明确提到加强宪法和基本法教育、国情教育、增强港澳同胞国家意识和爱国精神,国家教育部也在今年的工作任务中明确要建立健全与“一国两制”相适应的教育体系,我们想知道接下来的工作具体会是怎样?过去一段时间香港一部分人曾经出现一些质疑,甚至有些抗拒国民教育的风潮,也形成了一些争议,国家教育部和香港教育部门会有什么样的举措去加强这方面的工作呢?谢谢。
教育部副部长宋德民:
对于香港教育,我们的基本观点和基本政策是一贯的,也是明确的。建立健全与“一国两制”相适应的教育体系,是培养香港青少年国家意识和爱国精神的必然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香港特区政府要注重教育,加强引导,着力加强对青少年的爱国主义教育,关心支持和帮助青少年健康成长,要始终坚持爱国者治港。
我们希望香港教育不断发展,特别是在加强青少年宪法和香港基本法教育、国情教育、中国历史和中华文化教育等方面取得更好的成效。大家都知道林郑月娥特首在行政长官2020年施政报告中对人才培养、青年发展提出了一系列举措,我们将全力支持香港特区政府依法施政,坚持“一国两制”方针,落实教育立德树人根本使命,落实主体责任,不断实现教育事业新发展。同时,我们将继续为香港青少年来内地交流、学习和发展提供更多机会和便利,帮助香港青少年在国家发展大局中更好实现个人成长成才。
为此,教育部将全力支持特区政府推进有关课程改革,在学校开展国家安全教育,组织国情教育活动,不断扩大和深化香港与内地师生的人员往来、科研合作、联合培养等。我们将继续支持香港更好参与国家教育的事业发展,并将通过教育部-香港教育局会商机制,强化协作、共同努力,为“一国两制”事业行稳致远、为爱国爱港光荣传统薪火相传培养青年人才。谢谢。
海报新闻记者:
奥赛成绩曾一度是小升初“掐尖”的参考。近年来经过规范管理,给奥数热降了温,但是在短暂的沉寂之后,改头换面的奥赛在有的地方卷土重来,家长们蜂拥为孩子报名,不少人质疑,这是否代表刚实施一年的小升初全面摇号政策有所松动?谢谢。
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司长吕玉刚:
规范社会竞赛项目的管理,是减轻中小学生过重学业负担的一项重要举措。2018年,教育部出台了《面向中小学生的社会竞赛管理办法》,从2019年开始审核并面向社会公布竞赛名单,严格控制竞赛项目数量。从原来的105项减至35项,有了很大幅度降低。在这个过程中,全面取消了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科类竞赛项目,进一步突出了素质教育导向,现有的5项奥赛只面向高中阶段的学生,不面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并且特别强调,任何竞赛项目包括获奖成绩,均不得作为中小学招生入学依据。
下一步将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重点做好以下三方面工作:
一是加强竞赛项目管理,严格按照竞赛项目管理规范和举办方的承诺,加强竞赛项目的全过程管理,保障竞赛项目依法依规举行。二是严肃查处违规竞赛。对没有经过审核通过的竞赛活动加大查处力度,发现一起查处一起,严禁中小学校、社会培训机构组织中小学生参加违规竞赛活动。三是严格执行招生政策。刚才记者提问说去年义务教育阶段全面实行了“公民同招”政策,取得了很好效果。这项制度要坚定不移地执行下去,不会有任何改变。要深入落实义务教育免试就近入学规定和“公民同招”政策,严禁中小学招生入学与任何形式的社会竞赛挂钩,坚决斩断这种利益链。在这里,也请社会各界和媒体朋友、广大家长予以监督,我们共同维护好良好的教育生态。
新京报记者:
教育在脱贫攻坚的进程中一直发挥了非常重要作用,党的五中全会和“十四五”规划纲要都提出要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请问在振兴乡村教育,在推动教育服务实现乡村振兴方面,接下来有哪些考虑?谢谢。
教育部发展规划司司长刘昌亚:
习近平总书记宣布脱贫攻坚任务圆满完成,在脱贫攻坚任务当中,教育脱贫攻坚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十八大以来,教育部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工作的重要论述为指导,聚焦教育脱贫攻坚的目标和任务,攻坚克难,狠抓落实,取得了决定性的成就。一是20万建档立卡辍学学生实现了“动态清零”。这是非常重大的成果,是教育系统和社会各界共同努力的结果,也是“两不愁、三保障”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指标。二是在教育脱贫攻坚过程中有514万建档立卡学龄人口接受过高等教育,这对实现发展教育脱贫一批,以教育手段阻断贫困代际传递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在这个过程当中,教育系统完成了习近平总书记交代的任务,也兑现了对全体人民,特别是对贫困群众的承诺。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这对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提出了更高要求。要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的基础上,进一步向前推进,实现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教育部按照党中央的要求,在以下几个方面开展工作:
一是深化中央精神学习领会。在脱贫攻坚过程中,形成的反贫困理论,是一个举世瞩目的成就。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工作、扶贫工作的重要论述,是我们今后不断要学习的内容,要结合最近开展的党史教育活动,进一步提高认识。要充分认识到乡村振兴对于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对于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实现人民对于美好生活向往的重要意义。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振兴乡村教育和教育振兴乡村的重要使命上来。
二是严格落实中央提出的“四个不摘”的要求。教育部正在会同有关部门制定《关于实现巩固拓展教育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意见》。我们会按照各方面要求,修改完善后印发。《意见》对如何落实“四个不摘”,如何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在教育领域相衔接进行了阐述和要求,提出了明确意见和政策措施。
三是加快推进乡村教育振兴。
首先,加强乡村教师队伍建设。如何让乡村教师提高素质,提高他们教学能力和水平,是决定乡村教育能不能振兴的关键。包括国培计划、特岗计划、公费师范生、乡村教师生活补助等一系列政策,都会在“十四五”期间继续延续,这也是保障农村教育振兴非常重要的手段和措施。我们还准备启动实施“国家级优秀农村教师定向培养计划”,使教师培养更具针对性。高等教育环节里有教育硕士,教育硕士是专业学位,我们将不断扩大规模。
其次在振兴农村教育当中,职业教育非常重要。让农村的孩子能够学到技能,让农村劳动力得到培训,让他们有一技之长,这也是巩固脱贫攻坚成果的一个重要举措。职业教育培训和技能教育、学历教育都是为了完成这样一个任务。
最后是义务教育。下一步重点要提高义务教育质量。这次疫情让大家充分感受到教育部“停课不停学”的在线教育,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提高教育质量。农村教育中,信息技术非常关键。在线教育可以同步享受优质教育资源,提升教师水平,这是目前比较直接也比较方便的一个手段。脱贫攻坚的一个重要成果,就是现在所有农村地区、贫困地区的农村学校互联网接入率实现了100%,为下一步振兴提供了很重要的条件保障。
另外,农村的学前教育要实现全覆盖,提升学前教育毛入园率,提高学前儿童的素养,对他们很好地接受未来的教育十分关键。“三岁看大、七岁看老”,学前教育十分重要。
四是如何提升教育服务乡村振兴的能力。教育部在脱贫攻坚中,把所有司局和所有直属单位都派上了战场,教育部75所直属高校加上部省合建的14所高校全部投入到脱贫攻坚战,下一步还会延续这样的机制和做法。教育部直属高校在乡村振兴过程中发挥的能力,远比脱贫攻坚更有用武之地。我们在脱贫攻坚过程中不断总结经验,在高校当中成立了八个联盟,由不同学科不同院校组成。下一步,准备让这些院校携手在乡村振兴过程中打造乡村振兴示范点,让这些示范点积累的经验在全国进行推广。这方面有一些很好的例子,包括现在已经形成的产业、健康、旅游、教育这几种扶贫模式都要进一步发挥。
希望大家和我们一道在乡村振兴的路上携手并进,也希望呼吁社会关注乡村振兴,乡村只要振兴了,国家就强大了。
南方都市报记者:
“十四五”规划提出,要巩固提升高中阶段教育普及水平,鼓励高中阶段学校多样化发展,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要提升到92%以上。今年全国两会期间有多位代表委员提出要振兴县域中学发展,禁止超级中学跨区域招生,教育部对此有何考量?谢谢。
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司长吕玉刚:
这个题目很大,我理解是三个题目,一个是普及水平巩固提高的问题,一个是县域高中建设的问题,一个是招生秩序规范的问题。
高中阶段教育在整个国民教育体系中处于承上启下的关键地位。高中阶段教育包括普通高中和中等职业教育,中等职业教育由职成司负责,基础司主要负责普通高中教育工作。“十三五”期间,国家实施了高中阶段普及攻坚计划,到2020年底,全国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达到91.2%,圆满实现了中央确定的普及目标。中央定的目标是全国及各省都要达到90%,最终实现了91.2%的目标。因为高中阶段教育地位的特殊性,下一步要进一步做好以下工作。
一是聚焦巩固提高普及水平,继续实施普通高中改造计划和职业教育质量提升计划等一批项目。持续扩大高中阶段教育资源,积极化解普通高中大班额,确保“十四五”时期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达到92%以上,这是“十四五”期间的工作目标,进一步提高国民受教育水平,更好地服务国家的人才战略。
二是进一步加强县域普通高中建设。我们国家普通高中共1.42万所,县域高中0.72万所,占了半壁江山,在校生规模超过了一半,达到了1468.4万人。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特别强调要加强县域高中建设,极其重要。县域高中对于乡村振兴战略,促进带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至关重要。有一个道理大家很容易理解,如果一个县的高中发展不好,这个县的基础教育很难发展好,所以必须把这个龙头建设好。
下一步将结合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引领义务教育实现优质均衡发展,要专门研究制定县域普通高中发展提升行动计划,从优化结构布局、改善办学条件、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完善政策保障等方面发力,全面提升县中的办学水平,这是今年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任务。
三是进一步规范普通高中的招生秩序,强化招生管理工作。将把规范普通高中招生秩序作为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的重要工作任务,坚持标本兼治,突出问题导向,遵循因地制宜,着力规范普通高中的招生秩序。要进一步科学编制普通高中招生计划,严格规范招生范围,完善指标到校政策,这对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非常重要。要落实“公民同招”要求,中央在2019年发了中发26号文件,既对义务教育实行“公民同招”作出了规定要求,同时对普通高中“公民同招”也提出了明确要求,要认真落实中央政策要求,进一步严肃招生工作纪律,坚决制止违规跨区域掐尖招生行为,促进普通高中教育持续、健康、协调发展。谢谢大家。
文章来源 |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