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爱华:做研修,应该给教师一种“带得走”的能力。(一线老师研修课后的真实感受)

2016-07-20

     写在前面的话:

这是一位参加本次黄爱华老师研修课的老师研修结束当天的课后感,让我们从中感受到黄老师的课堂魅力,与所有老师一起分享。

3.jpg

          如今,教师需要通过专业地研修,才能更好地胜任工作。为此,各级各类关于教师专业成长的研修层出不穷:有一类研修,是学校出钱,派老师去,老师们不一定愿意去;另一类研修,就算学校没有组织,老师们也愿意自费去。“黄爱华教学艺术提升工作坊“属于后者,吸引力在哪里呢?

DSC_6497.JPG
从倦怠到享受
黄老师让我体会到了做老师的幸福感
“黄爱华教学艺术提升工作坊”去年在厦门举行的时候,我就参加过,今年为什么又想着去参加呢?

内容具有前瞻性
2009年黄爱华老师开始提倡“大问题”教学模式,而我直到2013年才开始接触到“大问题”教学。在我学习并在课堂实践中,我越发觉得这实在是一种非常行之有效的教学模式。
当然也因为它的创新性、前瞻性,每次听黄老师的介绍后,只能听明白的一小部分。更多的在回到学校后给学生们上课在实践中遇到困惑时,通过下一次地学习,一点一点地消化和理解。
我在这样反复地学习和实践中,越来越体会到这其中的妙处。
这个学期,我们六年级备课组进行了一次数学毕业总复习的研讨课,邀请了全市六年级的数学老师过来交流。当时在磨课的时候,我们都觉得每节课的知识点很多、比较零散,一度让我们这些老师不知道如何进行课堂设计。
在“大问题”教学理念的指导下,我们把每节课的知识点进行了分类和概括,梳理出几个大问题,进行板块化教学,起到了非常好的效果。
“大问题”教学内容的前瞻性和实效性,需要我们这些老师反复学习,在随后的课堂实践中不断加深理解和运用,这样才能发挥最佳的作用。

追求教师幸福感的引路人
在成为黄老师的拥趸之前,我从事了十年的小学数学教学工作。可是坦率的说在这10年的教学中,做教师的乐趣很少能体会到,更多地感到做教师“身心疲惫”还有时而涌现的“职业倦怠感”。
生活在我对工作变得无奈之时伸出了拥抱的双手。
我清楚的记得,2013年的12月,“生命化教育 大问题教学”全国研讨活动在深圳云顶学校举行,黄老师在活动期间,给老师们上了三节研讨课,分别是“三角形的特性”、“大数的比较”、“圆的认识”。
课堂上,黄老师给学生们营造出了格外安全的学习氛围。他和学生之间的灵动交流、生生之间的思维碰撞、学生眼神中间流露出来的喜悦深深打动了我。
原来,数学课竟然可以上得如此生动,如此美妙……我要学习像黄老师一样,追求作为教师的幸福感。就是从那时起,一颗“享受课堂教学”的种子在我内心生根、萌芽。
我着魔似得搜集黄老师的课例,跟着黄老师学习研读文本、语言表达、深度对话……在这个过程中,我发现有越来越多的孩子发自内心地喜欢上数学课了,数学成绩不好的孩子对数学渐渐没有了有恐惧感。
印象最深刻的是2014年,我因外出学习,一整天没有给学生们上数学课。第二天,当我出现在学生们面前时,教室里响起热烈地掌声。这些掌声告诉我他们期盼着我的数学课。那一刹那,教师的幸福感将我包围。这种幸福感,来自于老师的专业和爱心在学生的身上产生了化学反应;这种幸福感,是身为老师的我自身价值的最好体现。我想也只有幸福的教师才能影响学生去追求幸福。
今天研修会上,黄老师让大家交流“作为教师的幸福感”,其实我最想说的是“教师能否体会到工作中的幸福感,有人引领更加重要!”
今天这样的研修活动,不仅能提升专业技能,还能体会到满满的幸福感,我能不参加吗?

DSC_6366_副本.jpgDSC_6357_副本.jpg

再次现场听取黄老师讲课
连续两天的研修让我获益良多
参加本次的研修,什么收获呢?这应该是每位教师最关注的问题。
工作坊最大的收获,是能在”做“的活动中,去感悟?在”问题“的引领下,去思考?

在“做”的活动中去感悟
参加黄老师工作坊的研修,会让你360°无死角地参与。比如:“听”——黄老师亲切又幽默的
表达;“看”——精美的PPT和丰富多彩的肢体语言;“唱”——教学版的“心太软”,在歌声中去体会教育的真谛;“说”——与同伴及时分享自己的想法……学员多维度的参与,整天的学习,学员们不会觉得枯燥、乏味。黄老师十分注重设计“做”的活动,让我们这些老师们在“做”的活动中去感悟,在实践中加深对“大问题”教学的理解。
今天上午即将结束的时候,黄老师为学员们布置了一项作业:以“高感性”教师为主题创作一幅作品,要求以文字、图案、线条为主,要考虑画面美观、核心聚焦、主次和谐等评价要素;每个小组一起创作,下午2:20前完成;每个人担任评委,得分前2名的小组将获得奖励。
我在的第12组,共有组员18名,大家迅速选出组长,讨论安排分工。大家第一次接触“高感性”教师这个名词,有组员上网搜索资料,剩下的组员们负责画画和课堂上的讲解。大家吃完午饭忘记了休息,在规定时间完成了作业。作品完成时,我们所有人内心里都特别兴奋和激动。
后来的点评环节中,黄老师说“你们是否发现,正是因为你们全身心参与了,你们的作品令人感到惊叹,潜能无限。人不被逼一下,不知道潜力有多大。”他又接着说“我让你们创造这幅作品,不是真的要决一高低,而是希望让你们体会到,如何在教学活动中去设计一些做的活动,让学生们去参与、去评价、去反思。在这样富有创造性地活动中,学习自然就发生了。”
黄老师的一番点拨真是一语惊醒梦中人。老师们有了做的体验,加上黄老师的总结,我们每一位老师对小组活动的设计才有了更深地体会。这样的研修效果,实在比空洞的演说,效果不知道要好多少倍。

在“问题”引领下,去思考
如果说,前几次的研修,黄老师“演绎”得比较多。这次的研修,黄老师让学员们开启了“思考”的模式。“演绎”的模式下,我们感受到的是黄老师的语言魅力;在“思考”的模式下,给我们带来的是“思维方式”的转变。
黄老师分享了最近一次经典地“证婚“经历,巧妙地根据一对新人的名字,创造了“证婚词”,赢得了全场掌声。
黄老师让我们思考“我是如何创造出证婚词的呢?”有些人可能认为是黄老师智商高,灵机一动,就出来了。
黄老师告诉我们为创造这个“证婚词”,他思考了有10天左右。在花了6、7天时间都是在各方面搜集资料后,终于在第7天想到了这个点子。于是才有了如此精彩地呈现。
黄老师的“高智商”大家有目共睹,更令人佩服地是他愿意为此付出辛劳。他用10天时间去思考一个“证婚词”,也正如他为上好一堂课,写了一份70多页的教案一样。所有人的成功都来自于背后刻苦的专研,黄老师就是我们非常好的榜样。
在深入的研修课堂中,黄老师继续引导我们思考“这个点子是我第7天才想到的,是什么力量支撑我去思考前6天呢?很多人思考一个问题花费6分钟都不愿意,何况是6天呢?可能很多人会想,如果我第7天还没有想到,或者第10天还没有想到,那不是白费功夫了?”
“这份自信来自于哪里呢?”,“这份自信,源自于我曾经努力过的所有经历。黄老师说,他刚毕业教书一年多时,一位副校长在听了他的“推门课”后给出评价是“黄爱华,你有可能成为特级教师!”
当时,他们市里边还没有特级教师,副校长这样的评价无疑增加了他的自信,慢慢这样的自信就积累下来了。他相信,只要自己全身心去准备和思考,就一定会有收获。他语重心长的对我们说:“我们都是数学老师,我希望我们都是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的那位‘副校长’。”
在这么多问题引领下,我们跟着黄老师思考,学他看问题的角度、思考的维度。
“是什么”的知识,老师们可以通过自学完成;参加工作坊的研修,最值得学习的是“是什么”背后的“为什么”,即黄老师富有设计感的“思维方式”,这些思维方式才是“能带得走”的能力!
在场的很多老师说,以前在网上观看黄老师教学视频,这次有机会现场听讲真是获益良多。

我想说我参加了那么多此黄老师的研修课,正是因为黄老师倡导的思维的方式,唯有亲临现场,身在其中,方能习得!

作者:阳海林   微信公众号:阳海林    

编辑:丁玲

作者简介:

阳海林,毕业于湖南省武冈师范。从事一线教学十多年,多次参与现代与经典组办的黄爱华老师研修课程。

曾在2014年荣获东莞市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评比一等奖,获得过东莞市小学数学教学能手,东莞市小学数学骨干教师称号。

阅读 70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