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1月9日至11日,第27届现代与经典全国小学数学教学观摩研讨会在温州顺利举行。
本次活动汇聚了全国著名教育专家、名师、教授等,他们通过自己的课堂实践或报告讲座,给予了一线教师最前沿的引领,最智慧的启迪。
来自温州瓦市小学林丛老师致辞
来自温州瓦市小学郑艺老师担任活动主持人
11月9日
强震球
全国赛课一等奖获得者、知名数学教师、江苏省江阴市实验小学,执教五年级观摩课《分数的意义》。
本课的重难点就是让学生体会单位“1”的含义,强老师从数提起,以具体的小圆点个数让学生体会不同的标准,再通过身高等具体的比较层层推进,引导学生明白单位与比较的关系。这样引出单位“1”的含义,最后将单位1的平均分成1份或若干份,学生就能明白分数单位的意义,还能体会不同单位1的含义。强老师的教学明晰环环相扣,为参会老师们提供了很多新的思想,受益匪浅。其课堂节奏抑扬顿挫,有张有驰,富有启发性。
福建省赛课一等奖获得者、福建省泉州市实验小学,执教五年级观摩课《搭一搭》。
王老师通过猜测有遮挡和观察无遮挡的立体图形,启发、引导学生从不同方位进行观察,想象。内容由浅到深,由表及里,从直观到抽象,很符合小学生的认知规律。再通过摆一摆的活动,引导学生的思维活动, 在生生互动、师生互动中学生的思维和推理能力得到了提升。经历这一过程,学生自然地感知了二维与三维的关系,有助于空间观念的形成, 感受到“没看到并不代表没有”这一重要的空间理念。另外,王老师有意设计的“错题”,也培养了孩子们认真思考、敢于质疑的精神。
特级教师、浙江省嘉兴市教育研究院小数教研员,执教六年级观摩课《抽屉原理》,并作《数学教学:理解与通透》的精彩报告。
朱老师以学生熟悉的情景(扑克牌、生肖、生日月份等)联系应用抽屉原理,并进行巩固。巧妙的生活情景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了抽屉原理——至少即是最不利的情况。不同的选择引发了学生积极的思考,生活中的抽屉原理让学生体会到数学就在我们的身边。
房昔梅
台湾台北教育大学附设实验国民小学资深数学教师、台湾数学教科书编委,执教五年级观摩课《玩转三角形》,并作《数学课的变与不变》的精彩报告。
房老师教态亲切,孩子们在她的引导下借助简单的扣条轻松愉快地玩转三角形,发现数学原来如此好"玩"。周长和面积对于孩子太抽象,以往在教学中最头疼这个问题,但她利用学具很好的解决了这一大难点。课堂上的拓展活动让学生从玩中、从动手中自然认识到了周长和面积的区别,并联系认识到了其中的变与不变,水到渠成。孩子们在探究过程中也深刻感受到数学中的变与不变,这不仅拓展了学生的思维能力,而且也培养了学生探索数学的自信心。
小学数学特级教师,现任教于南京师范大学附属小学,执教五年级观摩课《相等的分数》,并作《重新认识课堂》的精彩报告。
贲老师充分利用“分数墙”这个学习工具,不断引导学生去发现、观察和思考。分数的相等性质就这样被学生“说出来”,得到了分数的基本性质。贲老师让学生遇到新的知识时,从自己已有的知识出发,寻找新知识的生长点。学习不是简单的教师教学生学,而是一切都从学生中来,尊重学生的意见,尊重学生的生成。他以学生为中心,以学习为中心,师生共同学,一起学。在这样一种“学为中心”的课堂中,我们可以感受师生共同成长的美好。
11月10日
徐长青
特级教师、天津市红桥区教育中心副主任,执教五年级观摩课《分数的意义》,并作《数学学习从博喻到约喻的理性透析》的精彩报告。
徐老师一上课就创设了一种情境,带领学生解读古埃及人建造金字塔搬运石块的图片,解读图片中蕴含的信息。课堂上他通过解读,让学生了解分数产生的过程,激发了学习兴趣,促使学生主动思考,为精彩地课堂埋下了伏笔。徐老师的课,理性而严谨,灵动而睿智,让参会老师们久久回味,特别是他的课堂中所蕴含的理念、思想和内涵,更让我们领略了理性课堂折射出数学的无穷魅力。
特级教师、广东省深圳市教育科学研究院,执教六年级观摩课《什么是比?》,并作《什么是圈理拎?》的精彩报告。
黄爱华老师开课提出“什么是比?”“比有什么用?”两个大问题直接点明了本节课的学习目标。这两个问题也点明了“比”这个抽象的知识在生活中的实际意义。它是什么?学它有什么用?两个大问题抓的特别准,给孩子创设了很大的自主探究空间。让学生提问学什么,明确学习目的性,然后探讨解决问题并激发深层思考和情感投入,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阐明观点和想法。整堂课思路明确,十分高效。
潘小明
特级教师、上海市宝山区教育学院,执教四年级观摩课《可能性的大小》,并作《数学素养,何以在课中生长》的精彩报告。
潘老师很考虑孩子的思考,循序渐进的一步步出现教学目标,让学生真正理解平均数的含义。他从生活中的健身的例子出发,又回归解决这个问题。数学生活化,生活问题数学化,老师只创设情景,学生自主发现和提出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学生可以各抒己见,相互质疑,相互交流补充,师从旁引导可操作性、落实可操作性。这样的课堂,学生成为了“主角”,老师成了“配角”。
王陈亮
温州市教坛中坚、温州市瓦市小学教导处副主任,执教六年级观摩课《数与形》。
在课堂上,王老师不论是“以数解形”、还是“以形助数”,在难点、重点之处都是能较好地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和进行合作交流。学生在交流中,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抽象问题具体化。王老师用形来探索,以数来概括;用数来计算,以形来检验,这样做到了形中有数,数里含形。学生们自然可以领悟到“数形结合百般好”。
全国赛课一等奖获得者、知名数学教师、福建省教研室小学数学教研员,执教五年级观摩课《真分数和假分数》。
罗老师关注学生的潜在状态,让学生举例真、假分数,既了解学情,也促进学生之间的相互学习。他还让学生自己提出质疑的问题,然后讨论,通过辩论去解决问题。在质疑中,学生们产生思维的碰撞,得到思考,不知不觉中学到了知识。罗老师的课,大胆开放,放手让孩子自己探讨,感觉不是上课,而是主持了一场辩论赛,真正做到了将课堂“还”给学生。
刘德武
特级教师、北京市西城区教育研修学院,执教五年级观摩课《画方求积》,并作《有现场感的教学最有魅力》的精彩报告。
刘老师的课,没有扣人心弦的情景引入,只是用了校服上一点小网格就引入课题。没有华丽、夸张的动画,他凭朴实又不单调,冷静又不乏幽默的开始,把学生一步一步引进了新课,非常自然和舒服。这堂课,刘老师不仅教会学生知识,也教会了老师们要打破思维定势,意识到客观世界是动态的,不是一成不变。整堂课无论在趣味性,还是在思维性,都使学生获得了良好的体验和收益。在极富魅力的报告中,刘老师提倡每个老师在课堂上要真正做到对每一个学生都公平,让不同的学生受到不同层次的思维训练。老师不仅只是教数学,更重要的是教学生。
11月11日
张冬梅
特级教师、南京市琅琊路小学,执教一年级观摩课《认识线段》。
张老师从最熟悉的毛线引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主动去认识线段。这节课是认识平面图形的起始课,本节课主要研究两点:一是图形的特点;二是图形与图形的认识。她让学生尝试去感受图形线段的价值,从线段中去认识其它一些图形,三角形、长方形、多边形等等。学生们可以认识到这些都是由线段建立起来的,实现了从单一图形建立图形间的联系的过程。张老师儿童化的教学语言,环环相扣贴合学生思维发展的教学设计值得我们学习,同时整节课为学生今后的图形学习奠定基础。从找一找,折一折,画一画等方法出发能够为他们今后学习认识图形积累经验。
张齐华
著名特级教师、南京市北京东路小学副校长,执教观摩课《沉默的数据》,并作《数学拓展性课程的行与思》的精彩报告。
张老师秉持一贯风趣幽默的教学风格,课堂从有趣的“二战时期的战斗机”展开,与学生的交流轻松自如、恰到好处,引导学生将注意力转向了“沉默的数据”。他又通过三个生活中的话题,层层深入,似抽茧剥丝,有效地促发学生深层次的思考。通过对比,分析,质疑,张老师使学生渐渐从实例中摸索出数学的本质。“沉默中的数据”这节课鲜明特色是,张老师力求激发学生的批判性思维,突破教材的局限性,引导学生发现生活实例背后的数学。
徐斌
特级教师、江苏省苏州大学实验学校,执教四年级观摩课《平均数》,并作《从“有痕”到“无痕”》的精彩报告。
徐老师通过四次投球比赛,循序渐进的让学生明白了平均数的意义,当总数和份数都不相同时,就要用平均数来表示整体水平,并让学生知道了平均数的取值范围和求法内容。他通过幽默的语言、真诚的点拨、恰如其分的引导、睿智从容的评价,吸引着学生积极参与、主动学习。徐老师循循善诱,引导学生发展思维,在“无痕”中提升学生表达自己想法的能力。他的课堂真正做到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以理论指导实践,从实践中总结出理论。
美国伟大的人权领袖马丁•路德•金说:“即使我知道明天世界就要毁灭,我还会种下我的苹果树”但是在中国有一句话表达的更好:大道至简,止于至善。此次观摩研讨学习,让每一位参与者感受不曾拥有的财富,是一次自我破茧的历练。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们,老师们,让我们首先做一个向善的人吧,然后和孩子们手拉手地一起向着真善美奔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