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4月19至21日,第35届现代与经典(苏州)全国小学小学数学教学观摩研讨会在苏州湾实验小学顺利举行。
苏州湾实验小学
主持人 常熟市昆承湖外国语学校 顾雨沁
安徽省铜陵市义安区实验小学 赵婷婷老师
河南省驻马店市第十二初级中学 朱爱君老师
4月19日上午
徐斌
苏州大学实验学校副校长,小学数学特级教师,正高级教师,苏州大学基础教育研究院无痕教育研究所所长。江苏“人民教育家工程”培养对象,教育部“国培计划”首批特聘专家。曾获江苏省小学数学优课比赛第一名,全国小学数学创新课评比一等奖。省级以上刊物发表论文500余篇,教育事迹在《人民教育》专题报道,在《中国教育报》上七次连载“徐斌教育教学艺术系列报道”。出版专著《追寻无痕教育》,“中国名师”系列教学光盘。
观摩课:《数的认识(总复习)》(六年级)
报告:《单元整体教学的实施路径》
徐老师导入苏州园林的代表拙政园的视频,紧扣数的认识本质:计数单位×个数,不断借助问题和形式多样的探究活动,引导学生通过读写思,深化对整数、分数、小数的认识,沟通其内在联系,完成数学知识体系建构,并为中学的数学学习埋下伏笔。徐老师提出数学教学要改变以课时为单位的教学设计,推进单元整体教学设计,实践路径有单元教材结构分析、单元目标分层设计、单元课堂典型定位、单元教学整体评价,形成知识种子课,慢慢教,细细学,深深悟;方法生长课,注意知识的联系和迁移;思维拓展课,课堂更加开放,发挥学生积极主动性,注重对接;整理复习课,注意结构化、系统化。
曾娴秋
江苏省吴江实验小学太湖校区教科室副主任,苏州市吴江区教学能手。曾获吴江区优秀教育工作者、吴江区嘉奖、吴江区优秀班主任等称号。曾获苏州市优质课二等奖、吴江区基本功竞赛一等奖、吴江区优质课比赛一等奖、全国优秀课例三等奖、“一师一优”市级优秀课、苏州市微课比赛二等奖等。多次开设区公开课,并主持区学年课题,多篇论文发表于省级刊物。
观摩课:《加法数量关系》(二年级)
曾老师创设苏州湾博物馆参观人数统计数据的情境,引导学生从算式到画图,用简洁数学语言表达出不同的加法数量关系,提炼出“分量+分量=总量”的加法数量关系模型,借助数学语言,以数学模型为载体,解决从一个问题到一类问题,培养学生理性表达的素养,让数学语言积极生长。曾老师提出数学建模是数学语言表达的最高层次,教师通过感悟问题特征、概括数量关系来建立模型,数学语言是学生发展模型必不可少的成分,通过设置还原与比较两个情境,丰富学生对加法模型的认识,剥离出具体的表象进行分析,认识到现实生活中有很多问题都能用加法模型来解释,感受模型的普适性,体会模型价值。
郑毓信
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江苏省文史研究馆馆员。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数学哲学专业委员会委员,美国《数学评论》杂志评论员,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山西大学科学技术哲学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委员,人民教育出版社21世纪义务教育小学数学新教材顾问。主要研究领域为数学哲学和数学教育。
报告:《数学教育教学的“大道理”》
郑老师提出数学教师要掌握“引、深、放”三个关键词,看到教育存在的问题,认真做好每一件事,有宽阔的视野、对学生的大爱和更高的追求,真正地做好“以大驭小、小中见大”立足专业成长,不盲目追随潮流,始终坚持自己的独立思考,围绕数学教育的“大道理”进行分析思考。教育不只是对学生的塑造,也是教师不断重塑自我的过程,做到大处着眼,小处着手,抓好教学,抓好课堂,化多为少,化复杂到简单。郑老师还提出数学深度教学应超越具体知识和技能深入到思维层面,应由具体的数学方法和策略深入到一般性的思维策略与思维品质的提升,应帮助学生由主要是在教师或书本指导下进行学习逐步转变为主动学习,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4月19日下午
强震球
江苏省江阴市实验小学教导处主任。江苏省优秀青年教师,无锡市优秀教育工作者,无锡市学科带头人。先后获得江阴市、无锡市和江苏省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优质课评比一等奖,在全国第八届深化小学数学教学改革观摩交流会荣获一等奖(第1名)。数十篇教学论文、教学设计公开发表。主持多个市级课题研究,参与研究省级课题被评为江苏省精品课题和江苏省教学成果特等奖。
观摩课:《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四年级)
强老师通过不断的追问,用幽默激趣的语言推动学生经历三轮验证环节,由浅至深,引导学生大胆猜想,最终推导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并改变传统的练习巩固环节为延伸活动,由三个问题“还能怎样剪拼?为什么要沿着高剪?不同位置的剪拼有什么联系?”引发深入讨论,拓展学生的思维。强老师提出数学教学应立足和基于学生学习的本能经验,发展学生经验,深入理解学生认知规律与教材编排的逻辑平衡,让学生真正学习,成为课堂的主人,教师对图形认识的教学要重视图形间的关联,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学习不能离开转化,学会未知领域从已知领域中转化,让学生去体验、经历、感受数学,为学生理解而教。
贲友林
南京师范大学附属小学教师,小学数学特级教师,国家“万人计划”教学名师,第三届“全人教育奖”提名奖获得者,课标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编写组成员,《教育视界》数学教学版执行主编,南京市贲友林小学数学名师工作室主持人。曾获全国小学数学优化课堂教学第五届观摩课评比一等奖。出版《此岸与彼岸》、《此岸与彼岸2》、《现场与背后》、《贲友林与学为中心数学课堂》、《寻变:贲友林的“学为中心”数学课》等专著。
观摩课:《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计算》(三年级)
报告:《数学课堂的守正创新》
贲老师用一个展台和一张学习单,带领学生在摆一摆、量一量、猜一猜、试一试等体验活动中,推导总结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让学生理解数学概念、原理及法则之间的内在联系,精彩演绎“我们要上好公开课,更要上好每一节家常课。把公开课上成家常课,把家常课上成公开课。”的教育理念。贲老师提出数学教学是围绕学生而不是知识组织起来,针对学生的状态有所调整和变化、有着丰富的可能性的过程,要看到今天,看到过去;看到教材,看到学生;看到不变,看到变化,守正创新,注意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帮助学生运用已有知识去获得新的知识,充分调动和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做到学生学得主动,教师教得生动,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吴正宪
北京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小学数学教研员,小学数学特级教师,国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修订组成员,中国教育学会小学数学教学专业委员会理事长。曾任北京市政协常委,全国人大代表,国家督学,民进中央教育委员会委员。荣获国务院颁发的全国“两基”先进个人、“全国模范教师”、北京政府授予的“人民教师奖”、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她主持的项目研究连续三次荣获教育部颁发的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连续三届荣获北京市政府颁发的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
观摩课:《周长的认识》(三年级)
报告:《我对“周长认识”的思考》
课堂上吴老师引导学生观察不同图形的周长,并使用直尺等工具测量周长,注意细节,关注起点、终点的选择和线段的连续性,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周长的概念,激发数学兴趣,完成从面到周的剥离,再到周长的剥离,由点到链条再到单元的构建,抓整体结构,建好“承重墙”,打通“隔断墙”。在吴老师一声声的“来啊、去啊”的声音中,学生学习自然发生,自上而下,自下而上,顺藤摸瓜,其乐无穷,与学生撞肩推举的场景,轻松又愉快。吴老师的课堂是有趣的“大型小品”,教态亲切自然,教学目标明确,内容充实,方法灵活多样,引导学生多样化学习,体现知识的一致性。
4月20日上午
周卫东
南京师范大学附属小学书记,正高级教师,小学数学特级教师,江苏人民教育家培养工程培养对象,南京师范大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等高校硕士生导师,南京晓庄学院客座教授。提出“为品格而教”“高观点低结构中温度”等教学主张,主持多项课题研究并获全国大奖。
观摩课:《加法数量关系》(四年级)
周老师教学清新自然、灵动启智,引入生活场景,由三个加法计算的问题导入,从中抽象出三个数量关系式,让学生用一个式子或一幅图表现共同特点,逐步引出分量与总量的数量关系,最后为问题选择合适的条件,层层递进,从抽象到具体,将加法与其它数学概念相结合,引发对加法概念的思考,提高数学计算能力,提升数学综合素质。周老师提出数学教学要多层抽象,经历建模过程,从具体情境中理解数量关系式,用儿童化的表征构建模型;用多维素材丰厚模型理解,包括合并型、还原型、添加型、比较型模型;要多元应用,凸显模型价值,进而探寻数学教学的本质。
顾志能
浙江省杭州市滨江区教育研究院,小学数学特级教师,教育部“优课”评比小学数学专家组组长,人教版小学数学《教师用书》编委,浙江省基础教育改革专业指导委员会委员。课堂教学曾获华东六省一市一等奖、全国一等奖。在《小学数学教师》等小数刊物发表文章近两百篇。倡导课堂教学的创新,出版教学专著《创新照亮课堂》。
观摩课:《图形的运动(练习)》(六年级)
顾老师在轴对称教学中巧妙融入运动,设置三个头脑智慧风暴,让学生感受运动过程的多样,体会运动方式的灵活,锻炼创新求变的思维,教学过程中点燃学生思维碰撞的火花,培养创新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打破思维定势,敢于创新,学生的知识体系得以整体构建,数学内涵充分挖掘,学生素养得以有效提升。课堂上顾老师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如讲解、演示、互动等,用生动的实例和直观的演示,让学生更好理解图形运动的概念,活跃课堂氛围,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探究问题,并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问题中,通过平移、旋转、轴对称等图形的运动,层层递进,提升数学思维。
俞正强
浙江省金华师范附属小学校长,小学数学特级教师。首届教育部基础教育数学教学指导专委会副主任委员。浙江省春蚕奖获得者,中国第二届“明远奖”获得者。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家书院兼职研究员,浙江师范大学硕士生导师。在《人民教育》、《中国教育报》、《小学数学教师》、《教学月刊》等报刊发表论文百余篇。出版专著有《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低头找幸福》。
观摩课:《曹冲称象》(三年级)
报告:《这节课为什么这么上?》
俞老师通过播放曹冲称象的视频,一步步引导学生思考在称象中哪件事最重要?哪样东西最重要?船起了什么作用?逐步带领学生理解船是一个载体,大象与一堆石头称量物品发生变化,但不变的是质量,从而推导出转化思想,转化是等基变形、等量代换、等式变形,技术是变和不变,变的是形,不变的是质。课堂上风趣幽默、博学睿智的俞老师只用一段视频、一支粉笔和一连串的追问,让学生充分体会数学课的《曹冲称象》和语文课的《曹冲称象》的不同之处。俞老师引领学生用数学的眼光,一步步从视频信息中找到重要工具“船”,把“称不了”即解决不了的问题转化为“称得了”即解决得了的问题,学会数学学习中一种非常重要的方法——转化。
4月20日下午
张冬梅
南京市琅琊路小学副校长,小学数学特级教师,南京市基础教育专家,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硕士生导师,南京师范大学、江苏师范大学“国培计划”专家委员,《小学教学》、《小学教学研究》封面人物。曾获全国科研优秀工作者、江苏省先进教育工作者。参加各类课堂教学竞赛,曾获全国小学数学优化课堂教学评比一等奖、全国优秀录像课评比一等奖、江苏省优质课评比一等奖第一名等。
观摩课:《射线、直线和角》(三年级)
张老师借助一把“神器”——激光测距仪,探究角是两条线段的位置关系的概念,带领学生一起探究、实践操作计算并验证数学定理和结论,通过问题引领学生经历发现、思考、探究、检验、概括的过程,注重对数学价值的感知,让学生明白数学是严谨、简洁、唯一的。张老师通过数形结合、理性思考,让学生在尽情想象中实现从“有限”到“无限”的突破,在认知结构得以进一步完善的同时,真实感受数学知识本身的亲和魅力,体现看似毫不相关的知识之间竟也存在亲密关系。数学史的介入为学生开辟一条新的深度学习的路径,在寻根究底的过程中,学生既理解原由,又体会到数学价值所在。
朱国荣
浙江省嘉兴教育学院小学数学教研员,小学数学特级教师,浙江省小学数学名师工作室导师、嘉兴市小数会副会长。国家课程教材研究所教材培训团专家、浙江省教育学院教师教育研究所兼职研究员,长期致力于为全国各省市开展教材推广与使用培训工作。多年来,以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设计为研究方向,先后在《小学数学教育》、《小学数学教师》等刊物公开发表论文近百篇。
观摩课:《度量衡的产生与统一》(四年级)
报告:《小学数学“主题活动与项目学习”的实践研究》
朱老师由“关羽身长三尺有多长”展开对长度的探究,研究度的标准,从商朝的布手知尺、布指知寸、舒肘为寻,到秦朝累黍定尺,并以尺为界线,变小为分、寸,变大为丈、引,最后到国际单位制的长度单位“米”的确定,度量衡经历了从原始到规范的过程,各种单位逐渐完善,加深学生对量和计量单位的理解,丰富并发展量感,提高应用能力。朱老师还提出数学教学可利用主题活动和项目学习充实综合与实践领域的内容,要加强数学知识学习、数学知识应用、跨学科知识融合,通过创设真实的、有意义的数学活动,经过长期积累帮助学生形成和发展核心素养,实现对数学“双基”的学习,感悟数学基本思想。
焦建利
华南师范大学教育技术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未来教育研究中心主任。教育学领域知名博主,在学习科学、教育信息化、教师教育、教育技术学领域产生重大而广泛影响。
报告:《生成式人工智能赋能教师》
焦老师提出生成式人工智能赋能教师有五种路径,分别是成为学习顾问,使得每个人都拥有私人学习顾问;成为智能助理,让教师教学和科研工作拥有人工智能助理;实现业务自动化,从简单体力劳动到知识密集型复杂脑力劳动的自动化;实现联合教学,AI和机器人协助教师开展联合教学;实现自适应学习,按需学习、个性化学习、因材施教都有望实现。焦老师还提出人机智慧学习协作的框架是选择对的工具;明确AI所扮演的角色;清晰准确地沟通;不要过早过快信任它;持续不断地对话;不断地修改完善;确保安全可靠。最重要的是人工智能是协助我们工作,不是代替我们工作,我们是在人工智能的草稿上再创造。
4月21日上午
罗鸣亮
福建省教研室小学数学教研员,小学数学特级教师,正高级教师,福建省百千万人才工程省级人选;主持研究的“构建讲道理的数学课堂”荣获福建省教学成果特等奖、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已出版著作《做一个讲道理的数学教师》、《构建说理的数学课堂》。
观摩课:《认识图形》(四年级)
罗老师通过详细讲解不同图形包括三角形、四边形、圆形等的定义、特征和分类,展示日常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理解和掌握图形的性质和变化规律,通过小组合作、讨论和实际操作,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过程中,在画图、折叠和拼接等操作中,亲身体验图形的特点和变化,提高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培养自主学习能力。罗老师的教学方式富有启发性和互动性,教学内容设计精心且富有层次,将抽象的几何概念变得生动有趣,以学生为中心,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和探索,为学生开启一扇通往几何世界的大门。罗老师还提出数学教师在教学中要学会搭建数学平台,让课堂慢下来,会讲数学道理,让学习自然发生。
牛献礼
北京亦庄实验小学教师,正高级教师,小学数学特级教师,广西南宁师范大学兼职教授,北京市经济技术开发区“亦麒麟”人才,北京市大兴区“新国门”领军人才。曾获全国小学数学第四届评优课一等奖,应邀在中国教育学会小学数学专业委员会第15届年会上执教观摩课,主持的三项课题成果获省优秀教科研成果一、二等奖,在省级以上教育期刊上发表教学设计、案例等300余篇,出版个人专著《我在小学教数学》、《让学习真正发生》、《有趣的数学阅读课》等。
观摩课:《认识面积》(三年级)
牛老师通过寻找生活中的面,引出数学中的平面与曲面,提问“两个长方形谁的面积大?”,让学生小组内分工比较图形的面积,动手操作,得出结论,对比测量长度和测量面积的方法,寻找相同点,逐步积累操作的经验,形成量感和初步的几何直观。牛老师还提出图形的面积教学要让学生在熟悉的情境中,直观感知面积的概念,经历选择面积单位进行测量的过程,理解面积的意义。教师教学需要让面积具有“数”的基本属性,进行学情分析,让学生知道“面”在哪里,感知面的大小就是面积;能够选择不同的方法直接比较两个图形面积的大小;想到用小面作为度量单位去度量大面的面积,设计指向目标的学习任务。
顾亚龙
上海市徐汇区教师进修学校小学数学教研员,小学数学特级教师,上海市徐汇区学科带头人、小学数学学科基地主持人,曾在全国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评比一等奖。
观摩课:《时间在哪里》(二年级)
报告:《基于一致性,践行结构化》
顾老师带领学生一起探索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的计时工具的发展史,日晷、沙漏、摆钟、手表、原子钟,时间是什么?时间是从一个时刻到下一个时刻之间的间隔,古今的计时工具都是通过连续均匀的运动让时间看得见,在匆匆上学路上、上下课铃声中、美梦中时间无处不在。顾老师还提出数学教学要体现“大概念、大情境、大主题、大任务、大问题”,课程设计体现结构化的特征,对课程内容进行整合,探索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路径,帮助学生建立能体现数学学科本质,对未来学习有支撑意义的数学知识体系,结构化体现在内容、方法、内在逻辑、学科本质、课堂结构、板书形式、思维的结构性上,基于一致性与大概念,以有结构的教促进有结构、有目标、有关联地学。
结 语
为期三天的活动为我们留下了无数珍贵的回忆和精彩的瞬间。当热爱与情怀相遇,思想的火花,一定会在数学的课堂上熠熠生辉。相信在观摩名师课堂之后,参会的教师们能够更好地提升自身的教学水平,保持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和初心,在响应新课标号召,争做新时代先锋的教学路上越走越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