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届现代与经典全国中小学劳动与科学(南京)教学观摩研讨会顺利结束

2024-05-26

2024年5月23至25日,第35届现代与经典全国中小学劳动与科学(南京)教学观摩研讨会在南京农业大学实验小学顺利举行。

主持人  安徽省滁州市凤阳县大庙镇中心小学  赵旆老师.jpg

主持人  安徽省滁州市凤阳县大庙镇中心小学  赵旆老师


主持人 天津市滨海新区塘沽盐场小学臧伟红老师.jpg

主持人 天津市滨海新区塘沽盐场小学  臧伟红老师


5月23日上午

霍文轩

南京农业大学实验小学校长,教育部《劳动课程标准》(2022版)编写组成员,参与《劳动课程标准》修订工作,参与编写《劳动课程标准解读》。南京市首届“青年优秀教师”,南京市优秀教育工作者,优秀共产党员,玄武区优秀教育工作者,区巾帼岗位明星。多年来潜心课程建设,致力于培养完整的儿童。汇集十年课程建设研究成果,出版了专著《全经验课程》一书,领衔的《综合育人为本的全经验课程实践探索》项目获得江苏省基础教育教学成果奖评比一等奖。《全经验课程的建构与实施》在全国第三届品质课程大会上做主题分享。

报告《劳动教育的校本实践路径》

霍老师提出要以全经验课程框架、劳动课标与解读、劳动教材为架构依据,架构校本劳动教育体系,以劳动观念、劳动能力、劳动习惯和品质、劳动精神为素养导向,重视劳动场域的建设与拓展,在劳动中涵养精神品质,让学生全方位体验劳动过程,培养劳动兴趣,发掘自己的特长潜能,劳动事件学习打破了学科间的壁垒,将知识活化为解决问题的工具,劳动素养的培养与形成要靠长期坚持逐步形成。霍老师还提出通过精准定位,明确育人目标;系统设计,细化实施过程;协同家社,形成三方合力;以任务驱动来促进劳动教学活动的开展,进行过程性评价、综合性评价、多层级表扬的多维评价,全系统、全领域、全方位为儿童创造完整的生活世界。


曾宝俊

特级教师,教育部《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修订组核心成员、教育部第二届课程与教材专家委员会委员,基础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评审委员,全国优秀科技辅导员、苏州市姑苏教育人才、无锡市名教师、苏教版小学《科学》教材组分册主编,全国学会会刊《科学课》杂志专栏作者。著有《微亦足道——小学科学课堂细节研究》《小学科学教材教法与教学设计(低年级)》《小科学教师入门十课》。

观摩课《节气谚语探真》(六年级)

报告《促进科学本质的灵魂三问》

曾老师提出义务教育科学课程是一门体现科学本质的综合性基础课程,具有实践性。科学探究和工程实践应像科学家那样真刀真枪地做科学,像工程师那样真材实料地做项目,做到出虽浅而寓意深,行虽微而旨趣远。学生围绕具有科学性的问题展开探究活动,注重证据,从证据中提炼出解释,并对科学问题做出回答,通过比较其他人的解释,评价自己的解释。曾老师还提出科学课堂要注重问题的唯一、过程的唯一、结论的唯一,科学没有唯一的答案,儿童的科学探究是场域情境下的科学家行为的再现,经历科学性的探究活动,使学生获得相关的知识与技能,培养知识、见解、能力、态度与应用的科学素养。


5月24日上午

章丽红

江苏省常州市新桥实验小学副校长,常州市学科带头人,高级教师,新北区小学科学兼职教研员。获省市区基本功、评优课竞赛一、二等奖,课例被教育部评为优课。作为常州市新北区优秀教师培育室领衔人,带领团队基于苏教版教材开展项目化学习课题研究,开发了一系列课程内容,探索课堂教学流程与范式,为项目化教学落地提供了校本化实施样本。

观摩课《风的形成》(三年级)

章老师围绕“风是怎么形成的”,让学生想一想、画一画,思考能让风车转起来的方法及关键因素,了解风的成因、特点及风对环境的影响,掌握风的基本知识,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践能力和科学素养。章老师利用个体表达、小组讨论、组间交流、实验记录单等方式,设计结构性的实验材料,采用进阶性的探究活动,将观察、实验和科学思维相结合,让学生去交流、倾听、质疑、补充,基于原有材料进一步提出假设改进完善验证,培养工程思维。章老师提出科学课程要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探究实践的有效参与是建立在话语交流的基础上的,课程设计要找准“扎根点”,设计“生长线”,培育“自生力”。


沈亚萍

江苏省常州市新北区香槟湖小学党支部书记、校长,正高级教师,长三角小学科学学科教学专家、江苏省小学科学特级教师、常州市特级校长;先后获常州市、江苏省小学科学教学评优课一等奖;连续16年担任新北区、常州市小学科学名教师工作室领衔人,现为江苏省小学科学名教师工作室主持人;承担多项省级课题并成功结题,相关教科研成果获省级奖项;主编《生活中的科学问题及活动设计》一书,在省级及以上杂志发表论文50多篇,多篇被人大复印报刊资料全文转载。

观摩课《用力以后》(二年级)

报告《小学科学学科育人的思与行》

沈老师紧扣“物质的运动与相互作用”的概念,采用互动式教学,确定主题,制定规划,测试完善,让学生动手做实验,在“动起来、停下来、拐弯、变快、变慢”的实践中学习,感受力的作用,体验力的大小和方向对物体运动的影响,理解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堂上,沈老师以耐心和细心的态度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活动,勇于表达自己的想法,及时给予指导和帮助,内容丰富而有趣,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实践能力。沈老师提出劳动与科学的课程设计应追求大单元设计、结合热点问题、大任务,双线并行,建构完善的教学任务,体现概念的进阶,实现学科育人。


顾建军

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二级教授、劳动教育研究院院长,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中宣部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学科组成员,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中心K12技术与工程教育中心主任,教育部劳动课程标准组组长,教育部高中通用技术课标修订组组长,教育部基础教育技术(信息技术、通用技术)教学专委会主任委员,联合国教科文组织K12技术与工程教育教席主持人。

报告《新课标背景下劳动教育的教学难题诊断与对策》

顾老师提出新时代的劳动教育所指向的劳动是基于体力劳动基础上的体脑结合、知行合一、学创融通、身心和谐的劳动,劳动教育既具有劳动性价值,更有教育性价值,劳动不等于教育,劳动教育中的劳动本质上是具有学习性、教育性的实践活动,是一种教育性劳动,劳动课程主导劳动教育,劳动教育的实践性是以实践为主线、方式、逻辑。顾老师还提出劳动教育要深入理解劳动教育的政策方向,把握新时代劳动教育的基本关系,推动劳动课程建设的路径与实施,体现五个“一”,一报告,一意见,一纲要,一法律,一标准,从增智、树德、益美、强体四个方面提升学科综合育人价值。


5月24日下午

冯晓敏

南京农业大学实验小学教师,南京市玄武区小学教学先进个人,玄武区优秀中队辅导员,玄武区优秀班主任,在南京市劳动教育展示课活动中获优秀奖,玄武区小学综合实践活动基本功竞赛一等奖,玄武区综合实践课程展示评比特等奖。

观摩课《玩转流水线》(三年级)

冯老师带领学生回顾制作蛋挞盒子的流程,通过画线、裁剪、折叠、粘贴等方式,让学生初步感知流水线,深入体验流水线、实践感悟流水线,正确认知流水线,理解提高效率安全规范的道理,学生间分工合理,做工精细,共同解决问题,课程内容富有创意和实践性,紧密联系生活,让科学知识为生活服务。冯老师提出课堂设计可构建“经验唤醒—经验切片—经验融合—经验迁移—经验修正”的模式,让学生在经验生长中提升创新的劳动能力,在经验生长中塑造正确的劳动观念,在经验生长中养成良好的劳动品质,在经验生长中培育崇高的劳动精神,在劳动与科学的世界中不断探索与成长。


杨瑞清

南京市浦口区行知教育集团总校长,2022年国家基础教育教学成果奖特等奖获得者。1981年,为实践陶行知教育思想,杨瑞清从南京晓庄师范学校毕业后,到南京市江浦县五里村小学工作。41年来,他先后创办了行知实验班、行知小学、行知基地,开展了“不留级实验”“村级大教育”以及“赏识教育”研究,取得优异成绩。他创建教育基地,把乡土生活作为教学资源,积极探索学生校外活动、劳动实践、生态教育模式。他曾先后获得全国教育系统劳动模范、全国十杰中小学中青年教师、全国师德标兵、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先进工作者、全国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先进工作者、全国两基工作先进个人、南京市优秀共产党员等称号。

报告《用教育家精神照亮行知路》

杨老师提出行知教育是奉行知行合一哲学办教育,传承生活教育理论育新人,关怀生命,弘扬主体;关注生长,优化过程;关切生机,改进评价;关心生态,提升环境。在躬于实践、勤于读书、善于交友、乐于动笔等方面学会成长。杨老师还提出行知合一,合于我:从我做起,挖掘自身无限潜能;行知合一,合于此:在此立足,整合身边丰富资源;行知合一,合于爱:从爱出发,精心培育每朵小花;行知合一,合于大:从大着眼,坚信可以创造奇迹。用大情怀育人:有担当的育人目标、爱生命的育人理念、重实践的育人路径、可共享的育人生态,立大志,做小事;立大志,做实事;立大志,做新事。


5月25日上午

杨  建

南京市教学研究室教研员。教育部西部教学改革支持计划专家组成员,南京市科学学科教学带头人,南京市陶行知教育管理奖获得者,苏教版小学科学教材编写组成员。教学成果获江苏省教学成果奖评选一等奖、首届国家教学成果奖二等奖;曾获教育部组织全国首届新课程课例一等奖;主编《有效评课——观课议课的研究与实践(科学)》《综合实践课程的资源开发》等专著,作为主要编写者编写专著多部。

报告《中小学科技创新教育的问题思考与突破》

杨老师提出获取何种知识,以及为什么、在何时、在何地、如何使用这些知识,是个人成长和社会发展的基本问题,可以将知识广泛地理解为通过学习获得的信息、理解、技能、价值观和态度,学习是知识和实践结合的结果。杨老师还提出教育要培养学生跨学科的思考方式,把所学习的知识创造性地用于未知的情境中,帮助学生掌握学科的核心概念,强化课堂主阵地作用,切实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探索基于学科的课程综合化教学,开展研究型、项目化、合作式学习,精准分析学情,重视差异化教学和个别化指导,坚持素养导向,强化学科实践,推进综合学习,落实因材施教,将科学作为知识、方法、过程、实践,实现在做中学,用中学,创中学。


洪  柳

广东省深圳市福田区教科院劳动教研员,广东省教育学会教育评价专委会理事,广东省深圳市骨干教师,广东省深圳市福田区年度教师,曾获第四届广东省说课比赛一等奖第一名、第九届全国教学展示大赛一等奖,多次承担教育部教研共同体异步教研和同步教研示范课。“福田是幸福之地,劳动是幸福之源”,近年,在教育部劳动课标组组长顾建军教授的关心和指导下,首倡“福.融”劳动教育,依据深圳中心城区——福田的区域教育特点,以“福”为方向和愿景,以“融”为方法与手段,引领学生追求和获得幸福完整的人生。她的主张和做法作为全国唯一的劳动教育案例,应邀在2023年全国中小学劳动与研学实践教育研讨会上作经验分享。

观摩课《扣子》(五年级)

报告《“福、融”劳动教育的实践与追求——从“扣子”课堂教学说起》

洪老师提出基于区域生态特点,建构劳动课程体系;基于学校活动特点,指导劳动周设计方案;基于劳动项目特点,绘制劳动课程图谱;基于学科特色,拓展劳动教育实践基地,以“融”为方法与内容,以“福”为方向和结果,引领学生追求和获得幸福人生的劳动教育。洪老师还提出要设计小、初、高一体化课程,小是融合生命教育,初是融合科创教育,高是融合职业教育,从劳动到劳动教育再到劳动育人最后到幸福人生,实现身心合一、学创合一、知行合一的三融三合,养成核心素养,适应未来发展,劳动整合教师资源、融合学科内容、结合学校活动、融合校外实践,关注实践,凸显劳动学科核心素养,在真实情景中让劳动教育真实发生。


结     语

为期三天的活动为我们留下了无数珍贵的回忆和精彩的瞬间。当热爱与情怀相遇,思想的火花,一定会在劳动与科学的课堂上熠熠生辉。相信在观摩名师课堂之后,参会的教师们能够更好地提升自身的教学水平,保持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和初心,在响应新课标号召,争做新时代先锋的教学路上越走越远!


阅读 13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