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届现代与经典全国小学语文(常州)教学观摩研讨会顺利结束

2024-11-24

2024年11月22至24日,第36届现代与经典全国小学语文(常州)教学观摩研讨会在常州市局前街小学顺利举行。

1732248385500127.jpg

主持人:铜陵市义安区实验小学  赵翀

1732324215438780.jpg

主持人:宜兴市闸口小学  马昕

1732414312979559.jpg

主持人 :宜兴市闸口小学  孙韩英

1732248531113277.jpg


11月22日上午

王崧舟

王老师现任杭州师范大学教授,他是全国劳动模范、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 得者、浙江省十大育人先锋。兼任中国教育学会传统文化教育分会副理事长、 浙江省教育学会小学语文教学分会副理事长。教育部“国培计划”专家库专家、 教育部“领航工程”实践导师。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主讲人,讲述系列节 目《爱上语文》12 集。 他开创“诗意语文”教学流派,在全国有广泛影响。主持的《小学语文文本解 读与案例分析》被评为国家一流本科课程。先后出版《王崧舟与诗意语文》、《语文的生命意蕴》、《诗意语文课谱》等多部教育教学论著。

观摩课《最中国:词的境界--西江月二首》《课后分享》六年级

1732248441701151.jpg

王老师在课文的开端以写旅游请愿书方式及要素要求:时间/地点/天气方式为课文问题展开,回顾了了小学阶段的诗人带我们走过的诗词之旅,从一年级古诗“小河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江西省吉水县黄桥镇湴塘村,到五年级古诗“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江苏苏州枫桥,感受小学阶段的作者呈现的诗词之旅,‌接着回顾了南宋词人辛弃疾诗集《清平乐·村居》,踏上今天的诗词之旅:南宋词人辛弃疾《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和张孝祥《西江月·黄陵庙》课程开始随着老师的朗读,让学生发现课文的节奏,同学们有节奏的朗读,并从读的课文中对应诗中发现思考旅游诗词的时间、地点、天气,在发现答案中再次朗读课文,启发同学们的课文感受,通过情境教学,引导同学们思考诗词中“怎么说丰年?”“在长时间的水上泛舟旅途作者为什么还是心情喜悦?”主题思考,给同学们插上想象的翅膀再次朗读感受课文,建立更深刻进入情境。说着说着,夜越来越深,天气凉了,踏上回家的路及。作者什么感受呢?从课文结尾处“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给出了作者当时的心境,喜悦,开心。结合作者的生平事迹加深回答了对作者融入江西省上饶市广信区黄沙岭乡环境的夜游感受,再次朗读感受《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在“满载一船秋色,平铺十里湖光。”的情境下,想象“波神留我看斜阳,唤起鳞鳞细浪。”“水晶宫里奏霓裳,准拟岳阳楼上。”欣赏着美景,写出了作者的豁达。结合作者生平事迹再次感受这两首古词的魅力,深切感受作者的感受。最后,王老师启发同学思考的课题“你愿意写去什么地方的请愿书?”同学们从两个诗词出现的地方展示请愿书,思考表达自己的感受。建构了新的西江月。王老师从文脉意识与古诗词拓展积累,为同学们指引方向,建构灵魂桥梁,让思想的花朵在文化的土壤中生根发芽,为同学们建立文化自信,文脉传承,文化积定,走向最中国。

 

孙双金

孙老师现任南京市金陵中学附属小学校长,正高级教师,情智语文创始人,南 京大学、南京师范大学硕士生导师,江苏省人民教育家培养工程导师,中国青少年研究会副会长。先后被评为全国教育系统先进工作者、全国师德先进个人、全国首届十大明星校长、全国名校长、江苏省十大杰出青年、中国十大小语年 度人物、全国推动读书十大人物。发表教育教学文章数百篇,出版《孙双金语文教学艺术》、《孙双金教学思想与经典课堂》、《孙双金与情智教育》等多 部专著,主编《重建课堂文化》《12 岁以前的语文》和《12 岁以前的生命教 育》等系列丛书。

观摩课《月光曲- -课后分享》六年级

1732248699168575.jpg

孙老师以启发同学们了解作者的生平角度,进入了学习《月光曲》,展开默读,提示同学们提出不理解的问题?同学们思考并提出“为什么贝多芬会走到别人家里弹琴?”“借皮鞋匠的眼睛感受到大海,不直接写出月光曲的节奏?”“从课文兄妹两的交谈心情变化”“为什么还问还要再弹一曲吗?”从课文内容不同角度解答理解月光曲,从文中的细节理解文字人物感受,感知作者表达的感受,在深刻感受理解基础上反复朗读课文,从“走进茅屋,听到渴望;走近兄妹,遇到知音;走进心灵,创作神曲”为建构课题,引导同学们结合月光曲的旋律变化和月光下的海面变化呼应,进而结合作者的生平追求更深刻的感受作者创作月光曲的初衷,为了更好的呈现《月光曲》课堂教学,孙老师在读一篇文章时,启发同学展开联想,不仅在建构语文知识,而且给同学们带来了心灵的洗礼,建构同学们怀着真善美的追求,带着真善美的情感,点燃同学们的心灵真善美。以语文新课标“大概念”方向引领,点燃同学们的多元情智,拓展语文素养境界品格的深刻培养。

 

11月22日下午

鞠湉一

鞠老师来自本次活动的东道主常州市局前街小学,她是优秀青年教师

观摩课《玲玲的画- -课后分享》二年级

1732257177640560.jpg

鞠老师在《玲玲的画》第二课时教学之前,与同学们回复上节课教学课文中玲玲评奖的画怎么样?发生了什么故事?最终发生了什么故事,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7-9小节,开动小脑筋想一想,找一找,在课文没有插图的情况下,结合课文情节设计三幅教学插图引导同学们依据图片的故事,玲玲的心情变化,把故事讲清楚,讲完整,讲生动,在读课文的时候,从故事情节动脑筋想想“为什么坏事能变好事?”结合生活实际更准确理解课文表达的道理,并对课文中玲玲的画最终获奖登上领奖台给出情境表达,熟悉形容词的表达运用,更加强了同学们“怎么把故事讲清楚,讲完整,讲生动”理解及运用,最后从校色扮演,演绎玲玲和爸爸角色,把课文中的故事通过玲玲和爸爸的对话呈现出来,更生动完整形象的展现了课文中的故事。鞠老师《玲玲的画》全课时教学设计,跟上一课时呼应递增,围绕画作心情的变化,设大情境会说并转换角色“在玲玲领奖颁奖老师的的提问,在第一课时积累故事生字新词”“第一课时故事一个人讲”为支架,展开第二课时“小评委”“”故事角色转换”讲故事,从同学们表演,眼神,神情讲故事形成语感和经验感受,从一课时的识字新词基础设计进入第二课时的会说,会讲,达成能力阶梯

尊重学生差异,跳一跳“怎样讲好故事”,以读促读,以读促说课程体验,形成支架,促进同学们把故事想清楚,说清楚,讲清楚,通过插图对比和情境假设课题设计教学,丰富了同学们的语文思维培养,提高了同学们把故事讲清楚,讲完整,讲生动能力培养。

 

赵志祥

赵老师长期担任广东省深圳市教育科学研究小学语文教研员。他是深圳名师, 教育部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小学语文探究学习资源开发首席专家。他的”语文教学风格,轻松愉快,灵动扎实,妙语如珠。近年来,他致力于中国传统文化在小学语文课堂中的渗透,引起教育界的广泛关注。

观摩课《凉州词- -课后分享》六年级

1732263656271565.jpg

赵老师从提出问题“这首诗是五言还是七言?”“是古体诗还是近体诗?”“是平起还是仄起”“押什么韵”带同学们,重新认识的《凉州词》,从《平山韵》角度再读《凉州词》,从格律诗的定义和格式给出新的理解感受建构,更深入的理解诗词中作者的情境和感受,从”阴阳上去“到”“平仄平”“仄平仄”打开诗词的金钥匙,读出古文的韵脚(韵脚拖长-),与诗人共情,入诗歌意境,产生争鸣,最后以《凉州词》“催人畅饮”“催人出发”文学阅读和创意表达,引发同学们的想象思考,并从古诗词作者的年代再现诗词唱读,更深入的融入诗词的意境,培养同学们与诗人共情,入是个意境,建立同学们的课文的深刻理解,最后从课文的感受“悲凉、豪迈、兼而有之”三方面再读《凉州词》,从诗词古典基础角度建立同学们丰富的深度语文思维。再与老师的分享中,带领老师们深切感受用“平仄”“仄平”朗读古诗词韵味,感受意境,并且用深切的唱读让古诗词的意境升华,让现场的老师们也见识了语文的情境代入感,醍醐灌顶,深刻的感受了古诗词的意境生长升华能力。

 

魏  星

魏老师现任江苏省无锡市梁溪区教师发展中心副主任兼梁溪区课程教学改革研究所所长,他是正高级教师,南京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导师,江苏省基础教育专家委员会小学语文专家。他倡导按照“言语生成律”教语文,著有《魏星:言语生成律》《语用:语文教学新坐标》等,系列成果两次获得江苏省基础教 育教学成果奖一等奖

观摩课《慈母情深- -课后分享》五年级

1732267229938934.jpg

魏老师带领同学们回顾本单元文章的题目及本单元的小作文主题,初步认识本单元的学习方向和本节课“我”的感情为开始,从同学们回顾课程预习中,了解并表达文章的发生过程,提出问题并思考“课文讲的什么事情,为什么作者遭到两次数落?”从课文的细节“一元五角的实际和作者生活的年代的概念”“文中反复关键词出现,出现了什么效果?结合课文细节开始解读,同学们提出第七,第八自然段“母亲工作的环境的描写”引出关键词,思考建立感受朗读感受课文;从“背直起来了,我的母亲。转过身来了,我的母亲,褐色的口罩上方,一双眼神疲惫的眼睛吃惊地望着我,我的母亲的眼睛……聚焦动作细节,感受课文中作者的感受再次朗读。继续学生发现”32自然段母亲投入忙碌工作的描写,从课文的各自然段聚焦细节,感受文中人物感受,结合电视节目《朗读者》作者带着《慈母情深》的文章在舞台现场的分享,直观作者所作《慈母情深的》的感受与传达理念,再艰苦的条件下,作者母亲秉持“远见”理念,给与作者支持,作者也在母亲的潜移默化的感染教育中,独立自强,对生活抱有希望,走上了文学创作之路。歌颂了母爱的伟大。作者受到的熏陶,独立,自强。通过课本课程学习,魏老师引导同学们欣赏细节藏情,反复建构感受朗读理解文中作者”反复“传情。魏老师分享了带领同学们钻研教材和文本,紧贴课本,践行语文“大概念”课标,从记事散文“我”结合不同角度,结合人文主题和课文主题,统领本单元教学,再课程设计单元化教学,凝练课文主题,聚焦主题,形成课题人文事件,让人文的种子在课堂,在同学们的心里生根发芽,并分享了无论是单元教学还是单片课文学习,基于课堂学生学习主人“涌现”的思想特征,有创造性的喷发,建立课堂学生打开思维,思维深度的教学,拓展了同学们的语文思维培养。

 

11月23日上午

张菊荣

张老师现任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教育科学研究室主任,曾长期担任江苏省吴江实验小学教育集团总校长。他是华东师范大学教研员研修中心特聘讲座教授,人大复印报刊《中小学学校管理》编委。主要研究方向学校文化建设、课程与教学、教师专业发展,“教-学-评一致性研究”、“主题化课堂观察”等研究 影响广泛,发表论文 200 多篇,曾获江苏省教学成果一等奖、苏州市教育教学 成果特等奖

观摩课程《教-学-评一致性,把语文课上明白》

1732324278226141.jpg

张老师在课堂与老师的分享中,围绕怎么把语文课上明白,从学习目标,评价任务,评价要点,教学过程方面关注,对应课堂设计1)学会什么,明白了?2)学会了?明白了3)怎样评价是否学会?学会了4)怎样学会,明白了5)教、学、评高度一致,并以评价任务为例,独立批注一处(至少),交流学生的批注,用展开“一问二答三提示”评价学生的批注,把“评价任务”这件事安排好,示范,独学,交流,设计课程学习目标,指出学习目标指向核心素养,评价任务匹配学习目标,教学过程嵌入评价任务。从老师们存在的疑惑“教-学-评一致性还是没有用?从两层内涵解读,其一:课标教-学-评一致性是课程课标指引下课程改革路径上“教材-教学-考试评价的一致性”。其二是和课标含义课程目标转化而来的学习目标指引下“课堂教学变革层面的教学、学习与评价的一致性。”须有共同的指向“学习目标”,课堂教学层面这个“学习目标”是由“课程标准”转化而来,“教-学-评”一致性的两重意蕴之间,也是“一致性”的,是两个涵义闭环是互相关联的,两层涵义关联的课堂的事老师可以管好,从主要内涵课堂“学习目标、评价任务、教学活动三者一致,明明白白上好课:进而分解明明白白的学习目标”定位目标层级;明明白白的评价任务:匹配学习目标;明明白白的教学过程:嵌入评价任务,再从目标层级分解课程标准,学期目标,单元目标,课时目标的方式对匹配学习目标,嵌入评价任务进行分解掌握,以范例介绍怎么再课堂中落实教-学-评一致加强运用,强调课文单元目标是课时目标的上位概念,课时目标是单元目标的具体化,并警惕语文课的学习目标离开课文谈目标或把课文内容信息等同于课程目标,课堂教学教学设计教学目标全程缺失给出五建议:1)无论是单元目标还是课时目标,共同的特点2)坚持学生主体:学生作为主语3)指向核心素养:对接课程标准4)结合学习材料:学会解读教材;5)符合本班学生:研究分析学生,秉持有限观念:反对无限目标,检测学习目标,评价任务嵌入教学活动,评价设计优于教学设计,落地评价任务,从评价前概念转变为到评价任务的意义:检测目标,评价任务运用:嵌入教学,评价任务功能:促进学习,评价任务结果:实证学会角度解析,评级要点,要是要专业化地回答”从哪些方面去评的问题,明白了从哪些方面去评,也就明白了从哪些方面去教、去学。以复述为例,一要简,去掉非核心的;二要“要”:抓住最关键的;三要“明”,联通未讲清的。从教学过程和评价要点,思考“评价要点从何而来,向何而去?在教-学-评一致性的教学过程中从课堂教和学的过程分析(呈现评价任务:直接;样例;示范;议论……;收集评价信息:观察;倾听;提问;作业;作品;对话……处理评价信息:优化;深化;精致化;结构化;拓展;再构……;学的如何理解评价任务,完成评价任务,优化评价信息。从范例《慈母情深》具体落地实施评价任务嵌入教学活动,接着从教学过程与学习信明白教与学的过程,就是处理与优化学习信息的过程;信息处理明白,课就上明白了。从三个阶段的学习历程1)获得经验选择写谁有讲究,先写后写要排队,写清特点有办法。回答经验从何”来“,2)迁移经验:阅读其他段落回答经验向何“去”,3)迁移经验:写作及评价回答回答经验向何“去”,从“整”是教学的底层逻辑:整呈-整收-整处-整理,打破“碎教”“碎学”,急需养成“烧脑”的教学习惯:“整”的习惯:整呈、整收、整处、整理、整合、整体;“等”的习惯:不急于师问,不急于追问,不急于转问,要不急于告知;同时要有“穷尽”的意识:不浅尝辄止,不信息拼盘,不搞“半填空”问答,穷尽思维的可能深广性;“历经过程”而不是“走个流程”:关注错误,关注异见,关注结构化的过程与而不是结构化的答案。最后从“教-学-评”不过分强调一致性,设计目标精确,从教学的愿景贯穿整个课堂明明白白上好课,相信:语文课,也是也该必须要上明白,且要丰富多彩,精彩纷呈。

 

朱  煜

朱老师是上海市浦东新区建平实验小学校长助理,中学高级教师,华东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兼职导师,中国教育学会名师巡讲团特邀讲师,上海市写作学会 会员。他曾获全国小学语文教师素养大赛特等奖、最佳仪态奖,上海市园丁奖,首届全国小学语文教学观摩活动上海选拔赛特等奖,上海市中青年教师教学竞赛一等奖。出版专著《讲台上下的启蒙》《教书记》《赵清遥的作文故事》。主编《新语文参考古诗文卷》《学科有效学法指导•小学语文》《迷人的阅读》等。参与编著作文教学书籍十余册(套)。他提出的“启蒙语文”和“分段互 动作文教学”等观点,在全国产生一定影响。

观摩课《牛和鹅- - 课后分享》四年级

1732333940796371.jpg

朱老师请同学们朗读标题,同学们的思考回答对今天课题的动物的认识,通过课文关键词对课文产生初步认识的基础上,开始本课的课文学习,在朗读课文中,同学们提问发现课文中的“我”为什么对牛和鹅两种感觉,从课文的批注的形成和意义解读课文的第一个批注,在课文细节的把握中理解感受作者的感受,从“害怕”“吓的脚软”“痛快”作者的心理活动变化感受课文的细节进行反复朗读并体会作者的感受,奎叔的温暖,作者明白的道理,在分享环节,朱老师分享课程设计从针对本单元课文比较长,需要学生的朗读能力的特点,设计进行长文短教,抓住课文核心,先通过同学们说基本感受热身,通过词串复习预习效果,在了解同学们的朗读基础上,结合课文中作者的心理活动变化关键词,在正式进入批注之前花了五分钟引导批注角度(构成和意义),学习课文的第一个批注,并运用批注,从疑问,感受,启发的角度运用批注,朗读感受整篇课文,与同学们共同探究疑问,感受,启发。拓宽同学们语文阅读思维,从课文朗读批注无意识到批注有点意识,针对动词写批注,针对心理活动写批注,针对结尾写批注的运用,从”作者为什么这么怕鹅,听到作者吓哭声,老鹅更凶?”在课堂上产生争问,讨论,读懂,感受朗读读懂整篇课文,反复的朗读和学习感受,提升拓展同学们语文朗读思维。

 

薛法根

薛老师是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程开甲小学校长,吴江区小学组块教学研究室主任,江苏省第十四届人大代表。他致力于小学语文组块教学研究20多年,创立“走向智慧、走向生活、走向综合、走向运用”的组块教学模式。他是苏派语文教学的杰出代表,曾被评为全国模范教师、全国“十杰”教师提名奖、“江苏最美教师”。出版《为言语智能教》等多部专著,《呼唤智慧的语文教育》 等 200 多篇教学论文刊登于《人民教育》等教育期刊

观摩课《伯牙鼓琴- -如何欣赏艺术之美》六年级

1732333783359352.jpg

薛老师先从读一读课文,读对读熟读出课文意思,请同学们朗读今天的课文,梳理“乎"字在感受的基础上再次朗读课文,梳理出课文的感受;从写一写课文发生故事(完整,连贯,通俗易懂),同学们建构小故事展示;从聊一聊艺术(读得懂,读得清),展开过程,激活经验:我是怎样欣赏的;比较发现,他是怎样欣赏的;最终生活迁移:我会怎么样欣赏,思考回答如何听高雅之音,引导同学们结合课文探究回答”钟子期怎么听的?“”为什么钟子期听得懂伯牙弹琴?”运用《列子·汤问》中的文章记载和《吕氏·春秋》的记载伯牙鼓琴的故事对比朗读,深刻理解《伯牙鼓琴》的文章感受,拓展到唐代诗人以伯牙钟子期的知音文化的记传承,“种期一见知,山水千秋闻”“种期久已没,世上无知音”“故人舍我归黄壤,流水高山心自知”所形成千古名篇形成的知音文化的朗读感受,建立连接。如何欣赏艺术之美?结合课文教材第七单元的人文主题:美好的艺术之旅,语文要素:借助语言文字展开想象,体会艺术之美。写自己记得拿手好戏,把感受、看法写出来。对单元教学的整体化设计,展开任务,以核心养为导向,课文课程驱动课程任务,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核心素养形成的内在逻辑,以生活为基础,以语文实践活动为主线,以学习主题为引领,以学习任务为载体,整合学习内容、情境、方法和资源等要素,设计语文学习任务群,培养积累学生在积极的语文实践活动中素养,建构并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表现,丰富同学们的文化自信,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审美创造能力。

 

11月23日下午

许嫣娜

许老师现任江苏省常州市天宁区教育教育局副局长。她一直工作在小学语文教学的第一线,曾荣获全国模范教师、全国教育系统巾帼建功标兵、江苏省优秀青年教师、常州市十大杰出青年、常州市十大杰出女性等称号。2006年获江苏省少先队辅导员素质大赛一等奖,2008年获第七届全国青年教师阅读教学大赛特等奖。2011年获得全国第三届语文教师素养大赛特等奖

观摩课《两件宝- -课后分享》一年级

1732345890876869.jpg

《两件宝》是一年级的新课文,回顾课程设计关键词从“宝”到“人”的变化,相应二十届三中全会“教育和人才创造”,从同学们的角度进行课程设计,思考拥有这个宝贝的人是宝,但是每个人使用不一样,每个人用好了才是宝,在同学们课程教学第一课时,许老师在课程设计“你说我做”活动中,带领小朋友们感受我们身体的运动器官和脸部的器官

重点对课文前半部分提到的宝及作用,引导同学们思考“为什么有那么多宝,陶爷爷只写两件宝?通过同学们自读,反复朗读,结合课文发现押韵,思考回答“双手和大脑有什么本领?”读一读,写一写,比一比两个宝本领更大?,既然宝本领大,那我们“用一用”,先分开应用,再合起来使用。用插图说话,从手,脑一起,反复出现,“识字”环节,语言积累运用,怎么识字?随文识字,讲究情境,学习“宝”的组成和结构意义;“件”渗透两层意思,结合运用第一层意思组词强化,第二层意思拓展;“脑”结合古体字结构含义认识,拓展,利用一切机会帮助儿童多识字,强调人身上的宝,露在外面的宝,藏在身体里面的宝;“和”“又”放在情境中,复习巩固,强化印象,过渡作用,结合儿歌运用,填空,强化认识;“到”放在情境中讲,第二个意思”表示动作的结果和目标,浅谈,帮助同学们建立初步认识。最后课程结尾插图设计,拓展同学们语言创造实际运用和看图说话能力。在课程分享环节,分享一个关键点从课程的隐性角度“师生关系”诠释怎么把一堂课上好。建立优质课堂师生关系,高效的上好一节课。

 

何  捷

何老师现任职于福建闽江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他是福建省青年名师,福建省语文学会小学专委会秘书长,福建省作协成员,福建省语文学科带头人。曾荣获“第八届全国阅读教学观摩赛”“第三届全国作文教学擂台赛”特等奖。何老师还是《语文教学通讯》《小学教学》等期刊的封面人物,先后有一千余篇文章发表于《人民教育》《语文教学通讯》等各级期刊中。出版著作《作文 真经》《何捷老师的游戏作文风暴》等 10 余部。

观摩课《夏日绝句- -课后分享》四年级

1732347390750026.jpg

何老师首问同学们“上本课前,做了哪些准备?”,带领同学们了解课文第七单元的学习篇章”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探究了“匹夫”的含义,从课文标题“夏日”“绝句”“启发同学们思考“为什么叫夏日绝句?”“为什么是五言?”发现思考文章的背景,背景发生在1129年的夏天,项羽战败无颜见江东父老,自刎于湘江边上的历史故事引发,在了解背景基础上第一板块读诗,读出情感,从文字诗句感受悲惨,豪迈,,情感的体会,找出关键词,结合文章背景,情感藏在历史里;第二板块读诗,再读写法,从小知识”用典含义:引用古典的故事或者诗句,借助相关内容,含蓄地表达思想。牵引猜一猜,文章用典几个?拓展用典的的源头和作用,在结合文章用典过程中,了解用典的来源及作用,同学们思考回答用典作用的拓展;从第三板块读诗,必读作者,引导同学们思考”你心中作者的形象”,结合作者本人写实风格对比,在什么背景下竟然写出这么豪放的诗?结合李清照丈夫在1129年在金人攻打北宋,不做抵抗,携家人弃城而逃,引导同学们站在妻子角度,用“你”来问?想象思考,作为大宋子民,作者表达的心声,用“我”表达,想象思考,结合课文单元学习篇章“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匹夫”人物代表含义的拓展,在课程分享中,回应了老师们提问一“典故教学,如何把情感渗透?”何老师运用典故教学,用老百姓讲故事的方法的融化,在典故具备真人真事,历史记载的特征上精炼信息,用讲故事方式在讲的过程中,巧妙的以自己名字连接,强化同学们对典故故事的理解,在故事梳理中,运用对比,发现差异,对比辨析信息,收集信息,建议用典时“查阅资料再多一点”“把日子过舒缓一点”“把生活过得长远一点”从积累史料,厚积方式把握用典,老师们提问二“用典作用”“在平常上课课程设计中,建议老师们课程设计让同学们感受语文之乐,加强语言组织能力和语文思维能力,在考前复习环节简单精准知识积累。老师们提问三”怎样上好一堂语文课?从学生和老师角度解答,老师们结合大单元任务群结合,学生们反馈积极,首先借用上海名师王老师一句话“内容与目标划上等号”,在梳理课程过程中,所教即所学,在人文主题精准把握的情况下无限拓展。

 

胡  兰

胡老师是清华大学附属小学副校长,教育学在读博士,中学高级教师,北京市语文学科骨干教师,主要从事语文学科课程与教学、小学课程与教学论研究。“小学语文主题教学”研究团队核心成员,首届基础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第二获奖者、2018年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核心成员。担任东北师范大学、中央民族大学兼职硕士生导师。曾获清华大学优秀共产党员、担任教育部“国培计划”语文学科导师。参与《同上一堂课直播课堂》获教育部基础教育司表彰。所教授课程获教育部“基础教育精品课”。

观摩课《少年中国说》《文以载道:小学语文主题教学创新实践研究》五年级

1732351829145941.jpg

课程开始与同学们学习了课文的背景和段落表达意思,引发同学们的思考“少年中国说三千字的文章前面有什么?”“为什么选这几段文章建立课文?”“梁启超写出这些文章,对其他人的启发?”“少年中国和中国少年有什么关系?”“课文第二段作者为什么从这七种事物描写中国少年光景?”课程设计建立共学提示一“梁启超为什么用这些事物来赞美少年中国?同步鼓励引导同学们“透过每种事物看到怎样的少年中国?”“把事物连接起来,看到了怎样的少年中国?”从课文的反复朗读感受,探究七种事物代表的少年中国,连起来看,探究表达的是事物的气势,状态,力量,从结构上理解课文的气势,押韵,带着探究的感受再次朗读课文,建立共学提示二:少年中国和中国少年有什么联系?有理有据,结合原文节选,时代背景,ai提示结合理解,解答。为什么课文作者把”智“放在第一位,强调”少年智,则国智”,探究回答“智”在课文背景清朝老朽官员腐化思想,国不是国的背景下,少年改变思想,追求国家是大家的国家,追求独立,自由,进步。以视频“建国75周年的中国”公益传播,借作者视角,请看今日中国。拓展了并感受今日中国发展的艰难旅程,感受中国的发展变化离不开千千万万作者这样的任务的默默贡献,从人文角度建立同学们的感受,在国歌声中传达“发出危险的信号,前进过程中”建立新起点,怀着美好的期待,毕生的追求,让祖国光明前景,结合当代人文主题,课程结尾总结“故今曰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在我少年。”呼应。在课程分享中,胡老师分享实际教学中运用跨学科主题课程群,学校开展一位围绕经典人物任务为期一年的学生全学科参与,把阅读和实践放在一起共同研究,整个2024年聚焦的城市榜样梁启超先生,于是《少年中国说》就成为了首选的研究对象,为什么选他,他是新民主革命过后,影响了一代人,是清华大学的导师,在新中国成立75周年,五四运动105周年的时候,学校有系列的纪念梁启超先生,从学生自主选择的角度,主题课程群人物选择,激发学生寻找学习趣味和生活趣味,梁启超提倡趣味主义,做学问和生活之趣味,在此选择背景下,开启了经典阅读,在晨课微课堂《梁启超成志读本》,课前三分钟演讲经典故事,班级读书会阅读,拓展同学们认知。同时教师研读,亲子阅读,学校环境布置在走过,路过都能学到主题课程群人物诗词文字等,举办过图书义卖活动串联以主题群人物闯关,比如每周三举行“水木秀场”表演关于主题群人物的短剧,在丰富的阅读和体验当中,拓展学生课前背景知识的了解。在秋季整个任务群的阅读开展,以《少年中国说》为课程单元第一课,生成整个课程任务群的核心,“为什么是少年?”嵌合主题“成志少年”从主题课程群角度,设计课程环节一:回顾顺序学习,聚焦“双少”之问,环节二“研读少年中国,体会文意之美”环节三:“借助资料理解,深化”双少“之辩,环节四“书写中国巨变,砥砺成志之魂,从朗诵会解”课程误区“集中人物”老师语言文字解读功底,让语言文字本身与课程任务达成,建立更深层次的匹配,让学生的任务不是滋生出来的,而是在言语实践活动中留下来的。老师从同学们初有了解,了解不深的问题为什么选七种事物?每一种有什么象征?连在一起有什么独特的力量?作者为什么寄托少年,而不是清政府官员身上,学生自然而然的结合资料,理解课文内容,语文要素的运用到课堂上,在深度思辨,落语文要素,点醒课文主题,“立志少年”。加入课程AI布展“永远的少年梁启超”任务活动,把学生当天课程体验与整本书阅读和学习的收获进行展现,凸显了“梳理和探究实践和构建素养。

 

11月24日上午

吴永军

吴教授是教育部南京师范大学课程中心常务副主任,中国教育学会教育社会学 专业委员会理事长,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新课程实施专业支持工作组核心成员。长期从事教育社会学、课程论、教学论的研究,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小学语文教学、教师专业发展、校本教研等方面的研究形成特色,先后出版专著《课程社会学》、《新课程学习方式》两部, 主编著作 6 部

观摩课《关于语文学习任务群的设计和实施》

1732414337691856.jpg

在课程分享环节,吴老师针对一些”老师们的学习任务群的概念误区”和“把课堂教学活动变成任务,把活动当任务的误区”,结合研读书籍推荐,从学习任务群的界定和概念解析,在“构建语文学习任务群,注重课程的阶段性与发展性”中,“义务教育语文课程结构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核心素养形成的内在逻辑,以生活为基础,以语文实践活动为主线,以学习主题为引领,以学习任务为载体,整合学习内容、情境、的方法和资源等要素,设计语文学习任务群”对照标准制定符合要求的任务群。在“内容与呈现方式”中,“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内容主要以任务群组织与呈现。设计语文学习任务,要围绕特定学习主题,确定具有内在逻辑关联的语文实践活动。语文学习任务群由相互关联的系列学习任务组成,共同指向学生的核心素养发展,具有情境性、实践性、综合性。”吴老师从以下六个方面给出了建设性的认识:一)所谓语文学习群,结合北师大王宇教授观点,是指“在真实情境下,确定指向于语文核心素养的人文主题,组织学习资源,设计多样的学习任务,让学生通过语文的自主学习活动,自己去体验环境,完成任务,发展相关能力”,它包括具体的学习内容,也包括一定情境中的学习方式,从“群”的方向解读一层含义学习群也是若干“任务”所组成的体系,另一层含义它是“统整的”综合的,它可以只是一个任务驱动,但是这个任务的完成必须统整内容、情境、资源、、方法于一体。回归课程标准定义。二)设计语文学习任务群的目的指向与 于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而语文核心素养具有综合性、整体性与序列性,因此,设计“学习任务群”来整合教学,突破单篇教学的弊端,体现一种整体性、关联性特质(特别注意:不一定非要以所谓“大单元”概念来对待,更没有必要统整若干单元于一体)三)语文学习任务群的设计是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的有效路径或工具,改变“老师讲,学生听”的教学传统,以学习者为中心,将学生围绕“任务群”的自主学习、探究学习乃至合作学习落到实处,学生的学习活动成了课堂的中心,教师的讲解就成了辅助、支持的活动四)语文学习任务群,必须与真实情境相关联,在真实情境中完成任务,解决问题,在这个过程中,语文的核心素养(如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审美创造等)得以培养,要求任务群的设计更过地指向于“实用”(应用)(原本任务群的提出是借鉴了实用英语的做法,强调应用性)五)语文学习任务群的设计,首先精准认识什么是“学习任务”,尤其是真实情境中的“真实任务”。真实性的任务结合美国学者威金斯的观点,从任务的结构和要素来说明,“真实性任务”通常包括一个目标,一个目标对象群,现实的约束条件,以及真实性任务产生的有形产品,如何设计真实性任务,结合美国学者威金斯给出的帮助老师们创建表现性任务的设计工具:GRASPS,(目标,角色,对象,情境,表现或产品,标准)推荐使用。六)语文学习任务群不可能解决语文素养的全部方面,融合中国传统语文学习方式的倾向,传统语文学习的一些好的做法(如熟读成涌,整体感悟,意境审美等),与“非功利性学习”(如热爱语文的情感等)整体培养,学习任务群只是一种教学方式,单篇教学还是必须要的。

 

鱼利明

鱼老师现任新疆乌鲁木齐市教育研究中心小学语文教研员,名师工作室主持人,市小语会会长,自治区小学语文名师工作室主持人。他是新疆师范大学研 究生导师,统编教材培训专家,《语文教学通讯》《小学语文教学》等中文期刊封面人物。曾获第七届全国青年教师教学大赛一等奖,2016 年度全国小学 语文“十大青年名师”获得者;出版《经典百字文诵读课》《主题阅读》《青 少年成才之路》等读物。

观摩课《少年闰土- -课后分享》六年级

1732414710586996.jpg

鱼老师开篇以《少年闰土》与《故乡》有什么关系?本课的文体及介绍?作者的姓名由来,回顾同学们预习,了解课文背景,在朗读课文课程中,与同学们思考解答文中关键词,引导发现课文中的一些字与现在的字表达不一致?“为什么鲁迅的文章这么多错别字没有改?点燃同学们的思维,从尊重作者原作原因,结合创造时期,现代文初创时期,保护鲁迅文章的文物角度解答。”为什么节选这一段文章?从课文的课文细节提炼,同学们探究写作手法,写作时间,从文中的对话描写,引导同学们用人物说话状态的感觉,还原文章中十一二岁孩子聊天的感觉,还原画面感,去感受文章中的情境。从文中少年闰土说的事件链 捕鸟-检贝壳-看见猹-看跳鱼儿,作者的心理议论角度感受理解作文,结合鲁迅其它作品《朝华夕拾·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朝华夕拾·阿长与山海经》《呐喊·社戏》感受关联的作品记录的作者趣事,既然有那么多的自由和快乐,为什么还要写“只看见院子里高墙上四角的天空?”对比作者创作小环境,大环境,结合资料,读懂全文。引导同学们想象“二十年后,我和闰土再见面又是怎样的场景?”结合作者的作品记载,拉长时间线让同学们做对比,结合原文的背景,感受当时的阶级年代,少年闰土的变化,作者二十年后再见作者鲁迅时,隔了一层可恶的后障壁。建构感受。为了更深刻的感受,鱼老师同步串联课文插图制作AI视频,感受少年闰土,鲁迅和少年闰土见面的场景,最终画面定格少年闰土。引导同学们更深刻的感受。在课程分享环节,课程教学设计环节,结合老师之前与初中老师,高中老师讨论鲁迅作品教学,怎么讲懂鲁迅作品?把《少年闰土》讲懂?同步需要老师研究鲁迅社会性话题,故事的背景发生在103年前,通过人物塑造,感受当年的情境,鲁迅《故乡》作品有时代差异节选《少年闰土》放在六年级阶段学习,老师课程建构素养导向留住美好,二十年后的闰土和作者鲁迅见面,打破美好,后续的作品作者寄希望于下一代,从课文结构上,人文结构上把握素养导向,教师在课程中怎么“渡?”“渡”到何处?在本课学习中,结合课堂学生特点,重示美好,通过人物之间对话还原文感,看到自信,阳光,向往自由的孩子,通过建立这些路径,建立对鲁迅作品的初步认识,建构同学们继续探究鲁迅作品的感受,从作者整体作品感受,全面把握课文传递的主题核心,提高同学们的整体全面学习鲁迅作品的能力。

 

曹海永

曹老师现任南京市长江路小学书记,他是“苏教名家”培养对象、江苏省“333”高层次人才培养对象、全国小语“十大青年名师”,江苏省小学语文名师工作室主持人,南京师大硕士研究生导师。三次参加全国、江苏省赛课均获一等奖。主张“回到根本教儿童学语文”,主持江苏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4项,着力研 究“个性阅读”“交往作文”“学程设计”和“登山课堂”,在《课程•教材•教法》《人民教育》等刊物发表省级以上文章200 多篇,6 篇被人大复印资料 全文转载,曾获首届基础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

观摩课《王戎不取旁道李- - 课后分享》四年级

1732420134873520.jpg

曹老师从课文的标题生字“戎”,启发同学们探究思考包含的含义,以及对王戎名字包含意义的联想,课文开始,同学们开始朗读,在朗读连贯,正确的基础上,曹老师引导同学们去掉文中标点进行朗读,然后设计遮位课文文章鼓励同学们朗读,最后鼓励引导同学们背读文章,展开联想,用自己的话讲一讲故事。与同学们学习探究“你怎么理解”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人问之”,为什么用“人”,而不是“诸小儿”,在课堂上通过让同学们感受“多子折枝,竞走取之”想象表演,从语言动作神情感受联想表演,结合课本,探究“王戎神在哪里?王戎与其他小朋友不一样的地方?探究王戎为什么根据树的位置判断李苦,通过看树看人性的探究,结合文章《王戎观虎》,探究人问之--答曰---?的思考解答,熟读理解课文。曹老师在课程分享环节,第一,课程怎么设计?回顾课程设计五方面:1:王戎为什么神?2:王戎怎么神?3:在四年级学生对王戎的神解答的笼统回答”善于观察,思考,判断层面拓展4:不是停在表面思考,神在哪里?,探究王戎的(想,看,回答)不一样5)引导探究到“看树位置看人性”拓展到背后的人性思考与判断,第二):从小古文教学,小古文故事怎么讲,结合注释,怎么落实?给出的解答:结合注释,照着讲;展开想象,接着讲;选择角色,创着讲,第三)小古文怎么学?熟读,理解,想象,比较。小古文怎么教?以小见大,古为今用,文艺两得。最终思考结合落地课本教。

 

结     语

为期三天的活动为我们留下了无数珍贵的回忆和精彩的瞬间。当热爱与情怀相遇,思想的火花,一定会在语文的课堂上熠熠生辉。相信在观摩名师课堂之后,参会的教师们能够更好地提升自身的教学水平,保持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和初心,在响应新课标号召,争做新时代先锋的教学路上越走越远!


阅读 6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