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届现代与经典全国中小学音乐(南京)教学观摩研讨会顺利结束

2025-04-27

2025年4月25至4月27日,第36届现代与经典全国小学音乐(南京)教学观摩研讨会在南京市长江路小学顺利举行。

DSC_1428.jpg

主持人:安徽省蚌埠市五河县实验小学  申小杰



4月25日上午

王俊婷

南京市长江路小学音乐教研组长。南京市艺术教育先进个人,玄武区学科带头人。

观摩课《振翅的和声—飞吧,飞吧》四年级

1745545345644524.jpg

王老师这堂音乐课,孩子们沉浸在音乐营造的美妙世界中,深受触动,收获了诸多关于音乐教学的新感悟。课堂上,孩子们的表现十分积极。他们那一双双明亮的眼睛里闪烁着对音乐的热爱与好奇,无论是回答问题还是参与实践,都充满了热情。在知识讲解环节,王老师运用建构主义教学理念,以“小鸟合唱团”互动游戏为载体,让孩子们在实践中主动构建对和声的认知。孩子们通过亲身体验,深刻感受到不同声部相互配合才能形成和谐美妙的和声。通过观摩这堂课,深刻认识到音乐教学需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年龄特点,用生动、形象的方式传递知识。王老师在课堂上营造的轻松氛围,让孩子们敢于表达、勇于尝试,真正实现了在快乐中学习音乐。


闫长娟

安徽省合肥市跃进小学音乐教师,合肥市王蓓蓓名师工作室成员。曾获得“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部级、省级优课;中央电化教育“国培计划”优秀成果奖;荣获合肥市优秀教师、区级教坛新星、教学能手称号。

观摩课《杨柳青》四年级

1745548132892963.jpg

闫老师操着地道扬州话,将民歌韵味揉进每个教学环节,尤其是那充满创意的互动实践,让整堂课活色生香,令人回味无穷。她手持粉笔,一边哼唱 “杨柳叶子青啊么咦哎哟”,一边在黑板上勾勒出婀娜柳枝—粉笔尖点出的嫩芽随旋律轻颤,不一会儿,黑板就 “长” 出了棵迎风摇曳的柳树。更绝的是丝巾变杨柳的创意!闫老师掏出丝巾分给孩子们:“来!把丝巾当柳条” 孩子们立刻化身 “小杨柳”,踮着脚尖甩动“柳条” 在教室里飘拂,配合着闫老师领唱的旋律,真像是千万柳条在春风里起舞。课堂最沸腾的互动实践环节,闫老师把孩子们分成 “唱曲儿组”“画柳组”“跳舞组”。唱曲儿组的孩子亮开嗓子,用扬州话把《杨柳青》唱得俏皮灵动;画柳组的 “小画家” 们趴在长桌上,水彩笔在画纸上沙沙游走,不一会儿,雪白画纸就铺满了形态各异的杨柳;跳舞组的孩子系着丝巾,跟着节奏扭腰摆臂。各组配合默契,歌声、笑声、画笔摩擦声交织成一首欢乐的交响曲。当画柳组的孩子举起满是青绿的画作,跳舞组的 “柳枝” 簇拥在旁,唱曲儿组把尾音拖得又长又亮时,整个教室仿佛都飘满了扬州三月的杨柳絮,连空气都变得甜丝丝的。在小组演奏结束后的展示环节,每个小组都自信满满,孩子们脸上洋溢着成功的喜悦。


王唯一

安徽省合肥市卫岗小学音乐教师,安徽省第四届教坛新星,合肥市骨干教师,肥市王蓓蓓名师工作室成员。获合肥市小学音乐教师基本功比赛(钢琴、声乐)一等奖,课例参加一师一优课获得“省优”,合肥市中小学教育教学论文一等奖,包河区小学音乐优质课评比一等奖。

观摩课《编花篮》五年级

1745549707589954.jpg

王老师用河南话打开教学,整堂课将河南民歌的韵味与创意教学完美融合,尤其是充满趣味的互动实践环节,让人印象深刻,回味无穷。不仅让学生们深入了解了河南民歌的独特魅力,更让大家看到了王老师卓越的教学智慧与创新能力。她将民间艺术与音乐课堂巧妙结合,用丰富多样的教学形式,激发学生的兴趣与创造力。王老师不仅让孩子们学会了唱《编花篮》,还把河南人的豪爽劲儿、巧心思,都唱进了娃们的心里,孩子们眼睛里亮闪闪的光。


王蓓蓓

安徽省合肥市红星路小学音乐教师,特级教师,省级领军人才、合肥市级名师。公开发表论文十余篇;出版专著、编著多部。曾获部级、省市优课十余节次。主持“合肥市小学音乐教育名师工作室”。

报告《从技能展示到能力构建的音乐课堂》

1745553123156286.jpg

在王蓓蓓老师的报告《从技能展示到能力构建的音乐课堂》中,其课程设计紧密围绕课标要求,以培养学生文化自信为核心。设计依据上,紧扣音乐课程标准中对学科核心素养的培育方向,将文化自信融入教学理念,强调通过音乐学习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学目标设定独具匠心,以 “兴趣先引,文化扎根” 为导向。先通过趣味化的教学形式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兴趣,让学生主动走进音乐世界;再以地方文化为切入点,引导学生感受本土音乐魅力,培养学生对家乡文化的认同感与自豪感。教学过程以 “民歌传情,以韵代育” 展开。选取各地经典民歌作为教学素材,通过学唱、赏析、创编等环节,让学生在传唱民歌中感受音乐的情感表达;以民歌韵律为载体,将音乐知识、文化内涵融入其中,实现以美育人、以文化人,推动学生从单纯的音乐技能学习,向音乐审美、文化理解等综合能力的构建转变。


4月25日下午

张潇枝

南京市长江路小学音乐教师。多次获南京市、玄武区教学竞赛一等奖,指导校合唱团参加市区比赛多次获一等奖,教学论文及案例多次获市级以上奖项。

观摩课《乃哟乃》二年级

1745562059106859.jpg

观摩张潇枝老师的音乐课《乃哟乃》,宛如走进热闹的山歌盛会。课堂上,张老师用极具感染力的山歌教学,让孩子们沉浸在音乐的欢乐海洋中。课程伊始用嘹亮的山歌声“乃哟乃,乃哟嗬”开启课堂,瞬间吸引了孩子们的目光。孩子们睁着好奇的大眼睛,不自觉地跟着哼唱。随后,张老师以生动有趣的方式讲解歌词,把 “乃哟乃”比作山里小伙伴打招呼的声音,让孩子们轻松理解。学唱环节,张老师采用对唱、轮唱等多种山歌形式,带领孩子们反复练习。孩子们兴致勃勃,清脆的歌声此起彼伏,有的还随着节奏摆动身体。最精彩的是互动环节。张老师将学生分成小组,进行山歌创编与表演。孩子们发挥奇思妙想,把生活中的趣事编入歌词,用稚嫩的声音唱出来。整个课堂充满欢声笑语,孩子们在唱山歌的过程中,不仅学会了歌曲,更感受到了民族音乐的魅力。张老师的课堂,真正做到了寓教于乐,让音乐素养在孩子们心中悄然生根发芽。


冯娇丽

江苏省海门实验学校附属小学,黄美华名师工作室成员。曾获南通市中小学音乐教师教学基本功比赛一等奖。

观摩课《快乐的泼水节》四年级

1745565692413530.jpg

观摩冯娇丽老师的音乐课,仿佛亲身经历了一场热烈欢腾的傣族盛会。冯老师用极具感染力的教学,让课堂充满了民族风情与欢乐氛围。课程开场,一段傣族泼水节的热闹视频瞬间点燃课堂,身着艳丽民族服饰的人们相互泼水祝福,欢快的鼓点声让孩子们兴奋不已。冯老师借此引入歌曲,生动地讲解傣族文化与泼水节寓意,让知识传递充满趣味。学唱环节,冯老师巧妙运用傣族特色乐器的音效,引导学生感受歌曲节奏,还将泼水动作融入律动,孩子们一边唱一边模仿泼水姿势,教室里洋溢着欢声笑语。互动实践时,冯老师组织小组合作,用象脚鼓道具编排泼水节情景表演。孩子们创意十足,有的模拟泼水嬉戏,有的用道具敲打节奏,将歌曲与舞蹈完美结合。这堂课不仅让学生学会了歌曲,更深入领略了傣族文化魅力,充分展现了冯老师寓教于乐的教学智慧。


黄美华

江苏省南通师范学校第二附属小学音乐教师,特级教师,国家“万人计划”教学名师。全国模范教师、江苏省优秀教育工作者、江苏省教学名师、江苏人民教育家培养对象、江苏省基础教育指导委员音乐学科专家委员、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2022年获评江苏教师年度人物。曾获全国、省、市音乐教学比赛一等奖,编写小学音乐,任分册主编。获江苏省基础教育成果特等奖。

观摩课《欢腾的那达慕》四年级

1745570292952731.jpg

观摩黄美华老师的音乐课,仿若置身于广袤的蒙古草原,亲历一场热烈奔放的那达慕盛会。课程伊始,黄老师以一段震撼的那达慕大会视频引入,赛马奔腾、摔跤对决、射箭英姿,瞬间点燃课堂氛围。孩子们目不转睛,惊叹声此起彼伏。随后,黄老师结合那达慕文化,用生动的语言讲解歌曲创作背景,将蒙古族的豪迈与热情融入歌词与旋律的解读中。学唱环节,黄老师带领学生模仿马头琴的悠长音色,感受长调的独特韵味,还通过跺脚、拍手等方式,让学生体会歌曲欢快热烈的节奏。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是AI互动实践环节。黄老师用AI作曲,让孩子们创造音乐。这堂课不仅让学生学会了歌曲,更领略到蒙古族文化的魅力,充分展现了黄老师将文化与音乐深度融合的教学智慧。


报告《AI赋能小学音乐单元教学的实践与探索》

在黄美华老师的报告中,着重阐述了AI技术对小学音乐教学的革新作用。

在AI工具应用与干预能力上,黄老师提出借助智能识谱软件,学生能即时获取音准、节奏反馈,教师也可通过AI语音分析系统,精准发现学生演唱问题并针对性指导;利用虚拟音乐导师,可模拟不同风格演奏,拓宽学生音乐视野。数据驱动教学设计能力方面,通过收集学生课堂练习、课后作业等数据,分析学生音乐学习难点与兴趣点,教师能调整单元教学进度与内容。如依据数据发现学生对民族音乐接受度高,便增加民歌赏析与创编课时,实现精准教学。跨学科整合与创新素养培养上,黄老师探索将AI技术与美术、语文等学科结合。例如在音乐单元教学中,让学生用AI绘画工具创作歌曲意境图,结合语文课所学诗词进行歌词改编,既提升音乐审美,又培养跨学科创新能力,真正实现多元融合育人。


4月26日上午

吴青叶

南京师范大学音乐学院教师。先后就读于上海音乐学院附中、美国克利夫兰音乐学院(本科、硕士),美国辛辛那提大学音乐学院(博士)。专业领域为作曲和钢琴,作品获得中国、美国、奥地利、意大利等国际国内奖项10余项,多部作品被收录入上海音乐学院教材、被美国作曲家协会和美国音像公司收录出版。多部作品入选美国、乌克兰等多国各类音乐节及学术活动。

报告《美国中小学音乐教育对我们的启示》

1745634443852536.jpg

吴老师在报告中深刻指出,教育者应坚定地相信自己的能力、相信音乐的力量,更要相信孩子的无限潜力。音乐教育绝非简单的技艺传授,而是通过音符与旋律的交织,塑造孩子的灵魂。我们手握才华与知识的钥匙,肩负着培育下一代、推动社会进步的重任。当老师以热忱之心投入音乐教育,便是在为孩子们打开一扇通往美的大门。让他们在音乐中感受快乐,学会认知美、欣赏美,进而建立起正确的价值观。唯有在此坚实基础上,孩子们未来收获的荣誉,或是为社会做出的贡献,才会拥有深厚的根基,历久弥新。身为教育工作者,我们要构建起对音乐学科的强大自信,相信自己的专业能力能够深刻影响孩子的成长轨迹,给予他们破土而出的勇气与力量,让每一个孩子都能在音乐的滋养下,绽放出属于自己的独特光彩。


付  群

天津市红桥区教师发展中心音乐教研员、名师、学科带头人。教育部“国培计划”培训专家;教育部中小学艺术教育质量监测专家组成员;曾获首届中小学音乐教师竖笛合奏全国比赛一等奖;荣获第六届全国中小学音乐课评比一等奖第一名。

观摩课《彼得与狼》四年级

1745634829193862.jpg

付老师执教的音乐课,宛如一场别开生面的音乐童话盛宴。课堂开始,一句“欢迎来到音乐童话”瞬间点燃了孩子们的好奇心,带领他们踏入充满奇幻色彩的艺术世界。付老师巧妙地运用不同乐器的独特音色来塑造各个人物与动物形象。当单簧管轻快地吹出小鸟的旋律,孩子们仿佛看见鸟儿在枝头欢唱;大管低沉的声音一响起,孩子们就知道是老爷爷迈着缓慢的步伐走来。在聆听过程中,课堂里满是孩子们的欢声笑语,他们的小手高高举起,踊跃发言,争相描述自己脑海中浮现的画面。有的孩子说“大灰狼的音乐听起来阴森森的,感觉好可怕”,有的则兴奋地分享“彼得的音乐特别勇敢,像个小英雄”。付老师循循善诱,让孩子们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不仅领略了音乐的魅力,更学会用音乐去感知世界、表达情感。


报告《数字音乐赋能音乐教学》

付老师带来的报告,为音乐教育的革新与发展指明了全新方向。在科技飞速发展的当下,数字音乐正以其独特的魅力与强大的功能,深度融入音乐教学的各个环节。 通过数字音乐平台,教师能够打破传统教学的时空局限,将海量优质的音乐资源引入课堂,无论是古典交响乐的宏大篇章,还是流行音乐的灵动旋律,都能瞬间呈现在学生眼前。借助数字音频编辑软件,学生不仅可以直观地学习音乐制作的原理,还能亲自参与创作,将脑海中的灵感转化为动听的旋律。此外,虚拟演奏、智能评分等功能,更能精准地辅助学生提升演奏技巧,实现个性化学习。数字音乐赋能音乐教学,是技术与艺术的完美融合,它不仅丰富了教学形式,更激发了学生对音乐的热爱与创造力,为音乐教育的未来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


尹润萍

南京师范大学附属小学仙鹤门分校音乐教研组长,南京市学科带头人,江苏省小学音乐教材编委,江苏省教育学会音乐与舞蹈分会理事。曾获江苏省音乐教师基本功比赛一等奖,三次获得市基本功比赛一等奖,2007年获全国赛课二等奖、省优质课评比一等奖。

观摩课《包子剪子锤》二年级

1745639851271250.jpg

尹老师执教的音乐,宛如一场充满童趣的音乐盛宴,将孩子们带入欢乐的海洋。课堂上,尹老师巧妙地将音乐与经典游戏结合,以欢快活泼的节奏为引,让孩子们在“包子剪子锤”的趣味互动中感受音乐韵律。随着音乐响起,孩子们两两一组,一边哼唱朗朗上口的旋律,一边手脚并用做游戏,稚嫩的脸上洋溢着灿烂笑容。当唱到特定乐句时,胜负揭晓的瞬间,欢呼与笑声此起彼伏,音乐与游戏完美交融。尹老师还设计了角色互换、小组竞赛等互动环节,鼓励孩子们在游戏中感知节拍、练习节奏。整个课堂气氛热烈,孩子们沉浸在音乐游戏的世界里,在玩中学、学中玩,既收获了快乐,又轻松掌握了音乐知识与技能,真正实现了寓教于乐,展现出音乐课堂独特的魅力与活力。


4月26日下午

林  琼

浙江省杭州市长阳小学音乐教师,杭州市教坛新秀,杭州市优秀教师,拱墅区运河名师,拱墅区首届“有温度的课堂”先进教师。曾获2014年度省级优课;杭州市小学音乐课堂教学评比一等奖;省、市、区中小学生艺术节优秀指导教师。

观摩课《您好!大自然1》五年级

1745648732932996.jpg

林老师带来的观摩课,以《溪边景色》作品赏析为契机,带领学生开启了一场沉浸式的自然音乐之旅。课堂上,潺潺溪水的流淌声、清脆悦耳的鸟鸣声通过多媒体设备逼真呈现,学生们闭上眼睛,静静聆听,感受着大自然声音的独特韵律。随后,林琼老师巧妙地引导学生用长短不同的音符,模仿溪水流动的舒缓与湍急,以及飞鸟振翅的灵动节奏,将自然之声转化为具象的音乐形态。为了让学生更直观地体验,她鼓励大家拿起木琴、果壳摇铃、沙锤等乐器,自主创作并展示对大自然声音的理解。有的学生用木琴清脆的敲击声模拟溪水的波动,有的用沙锤的沙沙声表现微风拂过溪边草丛的轻柔。在这样的课堂氛围中,学生们不仅深入理解了音乐与自然的联系,更在实践中提升了音乐感知与创作能力,让艺术与自然的交融之美在课堂中悄然绽放。


姚丽雅

杭州市拱墅区中小学音乐教研员,特级教师。全国优秀教师、浙江省劳动模范、浙江省优秀共产党员、浙江省优秀教研员。先后承担十余项省市课题并获奖,七十余篇论文省级以上发表或获奖,并出版专著2部。指导优质课获全国赛课一等奖、指导部优课8节、指导多篇论文全国获奖。

观摩课《您好!大自然2》五年级

1745652217878457.jpg

姚老师执教的五观摩课,以肖邦第六交响曲的片段为引,带领学生步入充满诗意的音乐自然之境。课堂开始,舒缓而富有张力的交响乐声流淌而出,或激昂或轻柔的旋律,仿佛将森林的静谧、风雨的磅礴呈现在学生眼前,孩子们闭上双眼,沉浸在音乐勾勒的自然图景中,分享着内心震撼与感动。随后,姚老师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利用木琴、果壳摇铃、沙锤等乐器,围绕对自然的感悟进行自主创作。各小组热烈讨论,有人用木琴清脆的音色模仿林间鸟鸣,有人摇晃果壳摇铃模拟风吹树叶的沙沙声,沙锤则用来营造雨点打落的节奏。学生们充分发挥创意,将对自然的理解融入音符,用手中乐器碰撞出独特的乐章。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不仅加深了对音乐的理解,更在合作创作中培养了团队协作与艺术表达能力,让音乐与自然的共鸣在课堂上久久回荡。


报告《基于大概念的音乐单元整体教学设计与实施》

姚老师在报告中,系统阐释了大概念引领下音乐教学的创新路径。她指出,大概念并非孤立的知识点,而是具有统摄性、迁移性与持久性的核心观念,其特征表现为跨越知识边界、揭示学科本质,能帮助学生构建系统化的音乐认知框架。基于大概念的音乐单元整体教学,以大概念为锚点,教师将零散的音乐知识、技能整合为有机整体,让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实现知识的深度理解与灵活运用。在具体设计环节,姚老师强调围绕大概念创设真实情境,通过任务驱动、问题链引导等方式,串联起听、唱、奏、创等多元教学活动。在阐述教学逻辑时,姚老师强调以大概念为锚点,将音乐单元中的作品赏析、技能训练、文化理解等内容有机整合,构建从感知到实践、从理解到创造的递进式学习链条。


梁小佩

浙江省杭州市文澜实验学校音乐教师,高级教师,浙江省教坛新秀,浙派名师培养对象,拱墅区运河名师。浙江省音乐课堂教学评比一等奖,第三届亚洲国际合唱节最佳钢琴伴奏奖,第八届中国魅力校园合唱节最佳钢琴伴奏奖。

观摩课《您好!大自然3》五年级

1745654866103485.jpg

梁小佩老师执教的观摩课,以《白桦林好地方》的清新明快与《森林狂想曲》的灵动奇幻为切入点,构建起充满创意与协作的音乐课堂。课堂开始,两首风格各异却都洋溢着自然气息的音乐,瞬间将学生带入了神秘而美好的大自然场景中。在深入赏析音乐后,梁老师鼓励学生大胆发挥想象,利用不同乐器的音色、模仿自然声响,创造出独特的声调。各小组迅速分工,有的成员声音模拟风声、雨声,有的尝试用弦乐器表现林间的静谧。最精彩的是合唱环节,各组将自创的声调融入两首音乐中,有的声部模仿鸟儿的欢唱,有的用和声烘托森林的深邃。学生们默契配合,在梁老师的指导下,将个人创意与集体智慧完美融合,让原本的音乐焕发出新的生机,在合唱中感受自然之美,提升了音乐创作与团队协作能力。


4月27日上午

储百春

北京市海淀外国语实验学校美育主任,高级教师,北京市音乐学科骨干教师,2012年被聘为人民教育出版社小学音乐培训团专家,人教版小学音乐教师教学用书编委,“首都基础教育原创优质资源”音乐学科评审专家,海淀区“四有”教师标兵,海淀区艺术之星,海淀区音乐教研基地负责人,海淀区兼职音乐教研员。曾获第五届全国中小学音乐课评比一等奖。

观摩课《木瓜恰恰恰》四年级

1745721394747416.jpg

储老师带来的观摩课,宛如一场充满东南亚风情的音乐集市,将欢快热烈的印尼民歌特色展现得淋漓尽致。课堂上,储老师以富有感染力的语言和生动的多媒体画面,创设出热闹的水果集市场景,瞬间点燃学生热情。学生们跟随音乐节奏,用拍手、跺脚模拟叫卖声,模仿商贩招揽顾客的生动姿态,在趣味互动中感受切分节奏的独特魅力。为了深化学生对歌曲的理解,储老师组织分组创编歌词与舞蹈动作,鼓励学生结合生活经验,用充满童趣的语言重新演绎歌曲。在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们在情境中学习、在合作中创造,既掌握了音乐知识与技能,也在欢乐氛围中提升了艺术表现力。


报告《以课为例谈情境化学习任务的设计与实践》

储老师在报告中,深入剖析了情境化教学在课堂中的重要价值与具体实施路径。他指出,情境化学习任务能够打破知识与现实的壁垒,通过构建贴近生活、富有吸引力的场景,激发学生主动探索的兴趣。如何把歌曲唱会、唱好、唱出快乐就这一问题而言,储老师给出一系列建议。从不动到身体动再到思维动。在设计环节,储老师强调要以教学目标为核心,结合学生认知特点,创设真实或模拟的情境。在实践分享中,储老师以具体课例展示了如何通过情境化任务,引导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掌握知识技能,提升综合素养。这种教学方式不仅增强了课堂的趣味性与互动性,更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创新思维,为课堂教学注入新的活力。


陈妮妮

上海市浦东新区潼港小学音乐教师,上海市浦东新区音乐名师基地学员。曾获浦东新区青年新秀、浦东新区音乐学科新锐教师、浦东新区音乐学科骨干教师、浦东新区青年教师教学技能竞赛一等奖、浦东新区中小学美育改革创新优秀成果一等等荣誉与称号。

观摩课《乃哟乃》二年级

1745722803318417.jpg

陈老师的音乐课堂,仿若置身于热情洋溢的少数民族山歌现场。随着陈老师一声清亮悠远的“乃哟乃,乃哟嗬”破空而起,童真的课堂瞬间被点燃,孩子们澄澈的眼眸中满是好奇与期待,不由自主地跟着旋律轻轻哼唱。“乃哟乃” 是土家族语,翻译成汉语是 “快快来” 的意思,歌曲表现了土家儿童幸福、快乐的生活,以及欢乐开朗的性格。教学过程中,陈老师化身故事讲述者,把晦涩的歌词转化为山里孩童打招呼的生动场景,帮助孩子们快速理解歌曲内涵。学唱环节,她巧妙运用对唱、轮唱等丰富形式,像指挥家般引导孩子们在音符间穿梭。孩子们沉浸其中,清脆的歌声交织成欢乐的乐章,稚嫩的身体也随着节奏轻轻摇晃。当《乃哟乃》欢快的旋律响起,老师踏着节拍,带领同学们跳起了土家族的特色舞蹈。这堂音乐课,陈老师以独特的教学智慧,让孩子们在欢快氛围中领略民族音乐的魅力,在实践体验中提升音乐素养,为孩子们打开了一扇通往民族音乐世界的奇妙大门。


陈  璞

上海市川沙中学教师发展中心主任,特级教师。浦东新区政协委员、浦东新区音乐名师基地主持人、上海市“双名工程”攻关基地主持人、上海师范大学音乐学院硕士生导师等。著有《最美,艺术课》《让心灵伴着歌声成长》等专著。获搜狐教育“年度变革力教师”、西南大学“伶俐美育基金”优秀奖等。

报告《音乐教师如何在名师工作室中实现成长》

1745723321797315.jpg

陈老师在报告中,深入探索音乐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路径。他指出,名师工作室是音乐教师成长的优质平台,汇聚了丰富的教学资源与优秀的教育人才。在名师工作室中,教师可以通过参与集体备课、教学研讨等活动,汲取他人的教学经验,拓宽教学视野;借助名师的专业引领与指导,精准发现自身教学短板,针对性地提升教学技能。同时,工作室组织的课题研究、教学实践等活动,为教师提供了将理论转化为实践的机会,促使教师在探索与创新中深化对音乐教育的理解。此外,与工作室成员的交流合作,能够碰撞出思想火花,激发教学灵感,推动教师形成独特的教学风格。陈老师结合实际案例,展示了教师如何在名师工作室的助力下,从教学新手成长为具有专业影响力的骨干教师,为音乐教师的职业发展提供了极具价值的参考。


结     语


为期三天的教育盛会圆满落幕,但留给我们的不仅仅是时间上的结束,更是无数珍贵回忆与精彩瞬间的永恒镌刻。在这短暂而充实的时光里,热爱与情怀相遇,思想的火花在音乐课堂上熠熠生辉,照亮了每一位参会者的心灵,也点燃了我们对教育事业无尽的热情与追求。


阅读 3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