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放的小学数学教学》

  • ¥11.00
  • - +
  • 内容简介:

      近年来笔者曾为《小学教学》写了不少评论性(与其他性质)的文章。一位大学的资深教授经常为小学教学的刊物写文章应当说不是一件常事,自己之所以要这样做,主要因为两个方面的原因:第一,这应被看成我国数学教育研究的一个薄弱环节,即是主要集中于中学,却未能对小学数学教学予以同样的关注;然而,作为基础教育的相继环节,中小学数学教育显然密切相关、彼此相通,从而我们就不应有所偏废。这些文章与其他一些活动(特别是,为各种层次的小学数学教师培训作讲演)就是笔者纠正上述偏向的一个实际行动。第二,对于教研工作作出适当评论是帮助广大教师提高业务水平的一条重要途径,也是相应刊物提高办刊水准的一个必然途径。正是基于后一考虑,希望广大数学教育工作者、包括小学青年教师都能参与这一工作,更希望《小学教学》编辑部能大力提倡、积极鼓励这一方面的工作。

    作者简介:

      郑毓信,男,1944年8月生,浙江镇海人。1965年江苏师范学院数学系毕业,1981年南京大学哲学系自然辩证法硕士研究生。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为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数学哲学专业委员会委员,国际数学教育大会(ICME-10)程序委员会委员,美国《数学评论》杂志评论员,中英澳暑期哲学学院中方委员会委员,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山西大学科学技术哲学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委员,江苏省社会科学研究人员高级职务任职资格评审委员会成员,人民教育出版社21世纪义务教育小学数学新教材顾问。1992年起享受政府特殊津贴。并已被列入英国剑桥世界传记中心(IBC)编撰的《世界知识分子名人录》。

    目录:

    总序:我与数学教育

    引言:“我们是真正的同志
    Ⅰ 理论部分:一步一步地前进
    第一章 课程改革与数学教学
    1.1 数学课程改革的三个阶段
    1.2 数学教学方法改革之实践与理论思考
    1.3 数学课程改革与教师的专业化发展

    第二章 数学教学研究的若干热点问题
    2.1 数学的文化价值何在、何为
    2.2 数学教学的有效性与开放性
    2.3 我国数学教学传统的继承与发展

    第三章 数学教学与学习活动的现代研究
    3.1 数学教学的现代研究
    3.2 学习理论的现代发展

    Ⅱ 案例部分:回顾与展望
    第四章 关于评论的评论
    4.1 大力加强数学教学研究的评论工作
    4.2 加强学习,将课例分析做得更好

    第五章 课例点评
    5.1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与数学课程改革
    5.2 观课有感
    5.3 由几节观摩课说开去
    5.4 理论视角下的小学数学教学

    第六章 教研文章点评
    6.1 短评两则
    6.2 读“有效课堂:数学教学的朴素追求”一文有感
    6.3 做有高度自觉性的数学教育工作者
    6.4 再谈“三角形边的关系”的教学
    6.5 由“工厂要建造污水处理系统吗”谈开去

    精彩书摘

      近年来笔者曾为《小学教学》写了不少评论性(与其他性质)的文章。一位大学的资深教授经常为小学教学的刊物写文章应当说不是一件常事,自己之所以要这样做,主要因为两个方面的原因:第一,这应被看成我国数学教育研究的一个薄弱环节,即是主要集中于中学,却未能对小学数学教学予以同样的关注;然而,作为基础教育的相继环节,中小学数学教育显然密切相关、彼此相通,从而我们就不应有所偏废。这些文章与其他一些活动(特别是,为各种层次的小学数学教师培训作讲演)就是笔者纠正上述偏向的一个实际行动。第二,对于教研工作作出适当评论是帮助广大教师提高业务水平的一条重要途径,也是相应刊物提高办刊水准的一个必然途径。正是基于后一考虑,希望广大数学教育工作者、包括小学青年教师都能参与这一工作,更希望《小学教学》编辑部能大力提倡、积极鼓励这一方面的工作。
      以下就以《小学教学》2000年第十一期上所发表的一些文章为例提出一些具体的意见。

    前言/序言

      1965年,21岁的我从江苏师范学院(现苏州大学)数学系毕业,由于家庭背景与其他一些原因,未能如愿成为一名大学教师,而是来到南京市第二女子中学,成了一名中学数学教师,由此也开始了我与基础数学教育的长期情缘。记得刚刚分到中学时,我的一位大学同学曾不解地提及:“郑毓信原来一直在搞高等数学,现在居然又一头转向了中学数学!”这或许就是我的一个主要特点:比较本分,通常不会怨天尤人,不管做什么事就想认真做好。
      在中学一呆就是13年,其间最难忘的当然是史无前例的文化大革命,学校也早已由原先的女子中学改成了普通中学(南京市梅园中学)。但即使是在教学秩序受到很大冲击的当时,除非根本上不了课,自己又总想上好每一节课。记得1968年“复课闹革命”,就发生过因自己的数学课在学生中有较强反响而将工宣队员吸引进了教室这样的“故事”;自己还曾上过全区的公开课:这并非当时十分流行的“组合式”,如由工宣队员首先忆苦思甜,再由教师组织学生一起算剥削账,而是用辩证思想指导具体数学知识内容教学的一次实践。有点幸运的是,这一课例得到了当时负责全区教育工作的军宣队长的肯定,尽管学校分管教改的负责人曾专门打电话提醒“此人家庭出身不好,不宜表扬”,但我还是在全区总结大会上听到了对自己的表扬。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