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个铁球同时着地

2015-06-28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

东栅中心小学  陈璐伟

教学目标:

1、  认识生字新词,读通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2、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探究亚里士多德观点的错误所在,并了解伽利略不迷信权威的精神和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3、  品位具体事例和重点词句来理解人物品质。

重、难点:

探究亚里士多德观点的错误所在,并了解伽利略不迷信权威的精神和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  初识人物

1、(出示比萨斜塔图片)    你认识这塔吗?

这就是举世闻名的比萨斜塔,它之所以举世闻名有两个原因:一是它在建造过程中就已经倾斜,但至今未倒;二是在公元1590年,年轻的数学教授伽利略在这里做过一次著名的公开实验:   

        板书:两个铁球同时着地

指名读课题,纠正读音——齐读课题     那么今天我们就来认识一下这位科学家——伽利略  (板书)

二、初读课文,走近人物

1、请同学们快速地读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 

2、想一想,课文说了一件什么事情?  伽利略留给你什么印象?

3、检查

亚里士多德   伽利略        比萨城    

胆大妄为     辩论家         

                    

指读第一组:你发现了什么?

指读第二组:还有哪个字你也想提醒同学要注意的。“妄”不要写成“忘”   这个“辩”字有几个兄弟,长得很相像,你发现他们有什么区别吗?“辫、辩、辨”   找到丝线扎辫子,中间有言来辩论,一点一撇细分辨。 

指读第三组——齐读词语。

  谁能用简单的话来说说,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伽利略17世纪意大利伟大的科学家。他在比萨城的斜塔上做了一次公开试验,把一个重10的铁球和一个重1的铁球,同时从斜塔顶上落下,结果两个大小不一的铁球同时着地)

谁来说说伽利略留给你什么印象?    (伟大)  出示句子

三、品读课文  认识人物

1、创设背景  确立权威 

文中还提到了一个重量级的人物,你知道是谁吗?  你从哪里认识的?

出示:读第2自然段,你读懂了什么?你可以划一划,圈一圈,从哪些词语中体会到的?

体会——指读

你来读一读这段话,我发现你最后一句话读得特别好,说说你的理解?为什么这样读?

(反问句语气强烈,说明亚里士多德的话“不容许更改”的“权威”程度。是真理的化身)

他在哲学、生物学、生理学、医学等很多方面有突出贡献,怪不得连马克思和恩格斯也这样评价他:是古希腊哲学中最博学的人!

带着对他的敬仰,让我们齐读第二

你就是当时的哪些人们中的一员,在你心目中,亚里士多德是一个什么地位?   (权威、他就是真理、偶像)

2、善于思考  提出质疑

1)亚里士多德是这样的一个人物,那么刚才同学们都说伽利略是一个伟大的……科学家,他的伟大具体体现在文章哪些地方?他究竟是一个怎么样的人?请同学们读读14自然段。看看你是从哪些句子中体会到的,请你划一划有关的句子,想一想。

A、善于思考    学生汇报并说明理由:

出示:他在学校念书的时候,同学们就称他为“辩论家”。他提出的问题很不寻常,常常使老师很难解答。

(不平常,不简单。伽利略平时肯动脑,善思考,能发现疑问,与其他同学不一样

辩论家指有一定辩论口才和辩论能力的人。因为伽利略在学校念书的时候,提出的问题,有的连老师也无法解答,可见伽利略当学生时候就善于思考,有自己独到的见解  

读这句话

B、我也写了一句话:他在学校念书的时候,同学们就称他为“辩论家”。他提出的问题不寻常,常常使老师难解答。

你们读读,你发现了什么?觉得哪句好?为什么?——相信你一定能读好,试一试。

2)这样善于思考,很不寻常的伽利略,长大后提出的问题肯定更不寻常。   你们还划了这样的句子吗?

A、(出示亚里土多德的话:权威)亚里士多德曾经说过:“两个铁球,一个10重,一个1重,同时从高处落下来,10重的一定先着地,速度是1重的10倍。”这句话使伽利略产生了疑问?你理解这句话的意思吗?     我觉得不错啊,很好理解啊!有什么问题吗?  

B、学生汇报:出示

如果这句话是正确的,那么把这两个铁球栓在一起,落得慢的就会拖住落得快的,落下的速度应当比10磅重的铁球慢;但是,如果把拴在一起的两个铁球看作一个整体,就有11磅重,落下的速度应当比10磅重的铁球快。这样,从一个事实中却得出了两个相反的结论,这怎么解释呢?

请同学们仔细读一读课文,(请一学生先读)可以算一算,画一画,他得出了哪两种结果:

  (1______

  (2______

C、把你的研究成果四人小组交流一下——指名说,(说的这么好,请你也读读这一段话,让我们回味一下怎么样?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读出伽利略思维的严密,注意“如果。。。那么”“。。。但是”“如果。。。就。。。”这样的关联词语,来突出伽利略的质疑是经过严密的逻辑思考,才提出这样的问题。

课件展示  

3、勇敢面对  挑战权威

伽利略经过思考得出了两种完全相反的结论,仅仅是说明他善于思考吗?  出示:第二自然段

谁是伽利略?那位敢做伽利略?

这一观点统治了西方学术界将近2000年,你们就是当时的哪些人们,对你们而言这句话就是真理,现在他对权威、真理、你们的偶像提出了怀疑,怎么办?  你想责备他(指名朗读—齐读)   伽利略你还敢怀疑吗?

人们的唾沫淹不死你,不给你点颜色瞧瞧,你不死心啊!出示:

伽利略同时代的一位科学家——布鲁诺,就因为坚持日心说,在1600217日的罗马广场上被活活烧死。

你知道你对这位大家信奉的权威亚里士多德说的,不容许更改的话提出了怀疑,可能会有怎么样的危险吗?同学们,你对伽利略又有怎样新的认识(不迷信权威,只追求真理,勇敢,为了真理不怕牺牲,献身科学的精神。)

4、试验操作   证明观点

A、既然他什么都不怕,那怎么解决这个疑问?(做实验)

那位同学划了伽利略做试验的句子?

请你读一读划的句子。   圈圈词语,你体会到了什么?

出示:伽利略带着这个疑问反复做了许多次试验,结果都证明亚里士多德的这句话的确说错了。    

你体会道了什么?   做一次试验不是就够了吗,干吗反复做许多次?  出示句子:第二自然段

你估计做了几次?

B、当伽利略第一次实验发现两球同时落地,他也许会想:是我(     ),还是(    )?

当他第(   )次实验发现两球同时落地,他想:也许是我(       ),也许是(         )?

当他第(  )次实验发现两球同时落地,他想:肯定是我(        )!肯定是(        )!

是啊,他考虑的那样周密,又是那样的细致,从这里,你又觉得伽利略是一个(认真求实的态度、严谨求实)的科学家。

你来读一读这个句子。

C、通过我们刚才的学习,我们知道伽利略带着对亚里斯多德说的话产生疑问,反复做了试验,结果都证明了亚里斯多德的这句话______。两个不同重量的铁球同时从高处落下来,总是______,铁球落下的_______跟铁球的______没有关系。

齐读课题

小结板书:伽利略是一个(         )的科学家。    板书:伟大

四、悬念存疑,下回分解

25岁的年青教授向学生宣布实验结果后,仅仅完成了他试验的第一步,因为他还要在比萨城的斜塔上做一次公开试验,其目的何在?结果又将如何?围观的人们又会如何评价这位敢于挑战权威的年轻人呢?从中又获得什么启示呢?我们将在下节课中继续研究这位伟大的科学家。

板书:

                      伽利略      

        伟大           学生板书(概括伽利略品质的词语)

                                           

 

 

 

 

 

 

众里寻他千百度

——记我的磨课过程

东栅中心小学  陈璐伟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这也许是我们老师上课或者说是作课最想达到的一种境界。但是最好的那个他好像总离我忽近忽远。我简单说说我思考追寻的过程。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一课是我们新课程四年级第25课的一篇课文,我先从题目中这个词语——着zháo地还是着zhuō地说起吧。教参和学生手中的《跟我学》等一些教辅资料上大多认为读zháo地,在我产生疑问之后我查询了一些网上资料,发现竟然也有不少的争论,粗粗估算了一下有近百条评论和探讨的帖子,好像说得都有理,手边的字典、词典都用上了,有的干脆说通用,最后去找了本辞海。根据辞海的解释:接触到。如:着陆;着落;不着边际。着地与着陆意思相近。后来又问了何老师,好像何老师也去研究了一番后肯定了我的答案。可在这个过程中,我发现了一句话,“上不着天下不着地”这不是念zháo 吗?再查辞海。发现辞海中念zháo时,有一种解释:到;成。如:拿得着。 其实这句话就是上不到天下不到地。这样一想就坚定了我的看法,应该念zhuō   为了得出这个结论,我前后大概化了十几个小时进行了考证,三个收获:一、学会了查辞海;二、对百度里的一个所谓的最佳答案发表了评论,认为那个zháo的答案是错的;三、坚信自己是对的。

这篇课文的确很难上,当我选择这篇文章后,马上有老师对我说,千万别上成物理课!那么我脑海中的第一思维是:我该怎么教?我预设分两课时来进行,第一课时学习课文的14自然段。第一次试教我的切入点放在了伽利略试个怎么样的人?但上下来以后,感觉到很不流畅,老感觉是我牵着学生在走。因为让学生自己体会伽利略是个怎么样的人时,学生较难理解挑战权威等品质。于是进行了第二次思考,确立了以两个人物为线索的思路,先让学生学习介绍亚里士多德的第二段,并呈现其观点,形成了“确立权威,提出观点”的学习板块;之后再导入到伽利略,让伽利略对权威提出怀疑,理解其独特的思考过程,这样也形成了“提出疑问,挑战权威”内容板块;最后围绕伽利略怎么做试验来展开,抓住反复、许多次两个词语做文章,形成“试验操作,证明观点”板块,整篇课文总的形成“立权威—破权威—再立权威”的结构。第二次试教较流畅,以两个人物为线索,思路是很清楚的,但在这样的设计过程中,教师的地位过于强势,学生也学得比较被动,似乎是让学生钻教师预设好的一个个圈套。在听取了何老师等专家的建议之后,我又进行了第三次的思考,让学生怎么学?教学时以“伽利略是17世纪意大利伟大的科学家”这一句话切入,形成一个主干问题,这成为一条明线。教学时先通过对亚里士多德的学习了解,立亚里士多德的权威,作为学习伽利略的时代背景,然后让学生找找伽利略的伟大表现在哪些地方?然后在理解伽利略伟大的同时,以两个人物为暗线,边立边破,最后又统一到伟大上来。这样这节课我在品读文章时安排了四个环节“创设背景  确立权威”、“ 善于思考  提出质疑”、“ 勇敢面对  挑战权威”、“试验操作、证明观点”。这样设计,可能整体性更强,从学生学的方面考虑更多一些,毕竟学习是学生自己学的。

上课后感想:课堂应该是为学生服务的,以学生的学为教学的切入点。教师在解读文本、分析文本、重组文本时都应当考虑学生的实际,想想学生会怎么理解,怎么样引导学生学会学习,从第一次试教到今天的成形,我一次比一次地感受到这一点的重要性,一堂好课,只有学生真正地学起来,思维动起来才是成功的课堂。至于人文性、工具性的考虑,我不刻意去强调,尽量不留痕迹、自然、相融合,真如专家说的那样,真的如果把课文学透了,训练到位了,人文性也会自然体现的。

那么今天的课堂我努力想做到这些,当然我知道我还有很多不足之处,但我想,我正力争做好这些。没有最好,只有更好,我今天的课堂中存在着诸多问题,但我想我的作用在于抛砖引玉,引发大家的一种思考,对这样的课,我们能怎样更好的把握?如果今天的课堂能引起大家的一点思考和共鸣,我已经很满足了,即使不成功,我也是在寻找。

众里寻他千百度,那人定在灯火阑珊处。

 


阅读 23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