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11课《唯一的听众》教案设计

2015-06-28

11 唯一的听众

课时目标:体会老妇人的语言变化,体会老人与众不同的教,体会“我”对老人的感激、敬佩之情。

    一、复习导入

1、听写词语:先听写两组词语,第一组:沮丧、抱歉、溜走。第二组:无法割舍、熟练、演奏。(提醒注意“丧、歉、溜、割”)

发现了吗?这两组词语都跟谁有关?(主人公“我”)而我们这篇课文中的主人公不是“唯一的听众”吗?这两组词语跟“我”有关,咱们读一读。

读完了这两组词,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我”?

(指名回答)

2、同学们,经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都知道了“我”的进步、“我”的成长都得益于这位——生:“唯一的听众”,那么,这位“唯一的听众”有没有教过“我”什么呢?

(板书:教)

3、没有教过我什么?(引导得出:没有教过“我”拉琴的技巧。)

是啊,我们读课文的时候,整篇课文没有一个字是写“唯一的听众”是如何教“我”拉琴的。但是,如果你细细的读,你会发现,这位老人,其实教了“我”,这是一种与众不同的教。

二、聚焦语言描写,感受老人与众不同的教。

1默读第3到第8自然段,把你的目光聚焦到这位老人的身上,看看,这位老人的哪些地方让你感受到了她的这种与众不同的教。边读边做批注。

2、这位老人的哪些地方让你感受到了她的这种与众不同的教呢?老师刚才发现,许多同学画出的都是老人的语言。谁画出的是老人与“我”第一次在树林见面时所说的话呢?

指名回答,相机出示PPT。

A、“是我打扰了你吗,小伙子?不过,我每天早晨都在这坐一会儿。”

B、“我想你一定拉得非常好,可惜我的耳朵聋了。如果不介意我在场,请继续吧。”

C、“也许我会用心去感受着音乐。我能做你的听众吗,每天早晨?”

师:语言是心灵的外衣。这几句话中,的确处处都藏着老人与众不同的教。来,选一句话,跟大家交流交流你的发现,你的体会。

(指名回答,相机引导)

A、(学生谈体会)在“我”看来,到底是谁打扰谁?(“我”打扰老人)课文中是如何描写的?引读第三自然段“我的脸顿时烧起来……这位老人正独享的幽静。”但是,老人却这样说,引读A句。这句话的背后,藏着的还是老人对我的尊重、对我的呵护。(相机板书:尊重、呵护)

B、老人撒谎,是为了鼓励“我”。作为一个乐团首席小提琴手,音乐学院最有声望的教授,为什么要说自己是聋子呢?是因为想让“我”心安理得地练琴。而这一切,都是因为老人发现了我的不自信。

哪个词或者句子让你发现了“我”的不自信呢?(“溜”

所以,老人故意这样说,引读B句。透过这句话,你感受到了老人对我的(关心、鼓励、呵护),板书:关心、鼓励、呵护

小结:原来,老人的教,是对我的关心、对我的呵护、对我的鼓励

过渡:还从哪个句子感受到了老人与众不同的教。

C、(学生谈体会。)

将问句改为陈述句。对比原话来理解,发现其中的不同:一个乐团的首席小提琴师还要征求一个素不相识的小提琴初学者的意见,足以说明,老人对我的(尊重)。好一个“尊重”,原来,老人的教,是对我的尊重。

过渡:还从哪个句子感受到了老人与众不同的教。

过渡:课文中还有老人的哪些语言让你体会到了老人与众不同的教?

(指名回答,相机出示:)

D、真不错,我的心已经感受到了。谢谢你,小伙子。

E、她说我的琴声能给她带来快乐和幸福。

我们来看一看,藏在这两句背后的,其实还是老人对我的——引说:鼓励、夸奖。

现在,你就是这位老人,你来鼓励鼓励小伙子。

引读D句,引导将E句变换人称来说。

小结:同学们,有人说,精彩的语言描写,能够从短短几句话中看出人来,你看,老人的语言并不多,也很平淡,但是却让我们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老人与众不同的教,这种教,是对我的——关心,是对我的——呵护,是对我的——鼓励,是对我的——尊重,这真是“不教而教”的教育艺术,(板书:不教而教)让我们再读读老人的这几句话,体会一下作者语言描写的艺术

(师生合作读:学生读老人的语言,教师读旁白。)PPT出示:

我心想:我一定破坏了这位老人正独享的幽静。我抱歉地冲老人笑了笑,准备溜走。老人叫住了我,说:“是我打扰了你吗,小伙子?不过,我每天早晨都在这坐一会儿。”一束阳光透过叶缝照在她的满头银丝上,“我想你一定拉得非常好,可惜我的耳朵聋了。如果不介意我在场,请继续吧。”我指了指琴,摇了摇头,意思是说我拉不好。“也许我会用心去感受着音乐。我能做你的听众吗,每天早晨?”以后,每天早晨,我都到小树林去练琴,我停下来时,她总不忘说上一句:“真不错,我的心已经感受到了。谢谢你,小伙子。”有一次,她说我的琴声能给她带来快乐和幸福。

三、感受神态描写,体会老人与众不同的教。

1、过渡:除了老人的语言,我们还从那些地方体会到了老人的不教而教呢?

(指名回答,相机出示:)

A、    一位极瘦极瘦的老妇人静静地坐在木椅上,平静地望着我。

B、    她一直很平静地望着我。

C、    她慈祥的眼神平静地望着我,像深深的潭水……

相机引导学生体会:

这句话是对老人的什么描写?(神态描写)课文中还有两处对老人的神态描写,谁找到了?(引出另外两句)

2、引导体悟:同学们,好的神态描写总能让笔下的人物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这三句话,这位老人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指名回答,给予肯定。)

指名读这三句话,其他同学思考老人给人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3、(引导得出“平静”)这三个平静,老人又分别是在怎样的情况下平静地望着我,而我又从这平静的眼神中读懂了什么呢?假如,你现在就是那个小伙子,谁能用这样的句式说一说?

PPT

一天清晨,我……

一位极瘦极瘦的老妇人静静地坐在木椅上,平静地望着我,仿佛在对我说……

以后,每天清晨,我……

她一直很平静地望着我,仿佛在对我说……

渐渐地,我……

她慈祥的眼神平静地望着我,像深深的潭水,仿佛在对我说……

指名交流。

小结:同学们,这就是“此时无声胜有声”,这就是“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板书:润物无声

四、领略不教而教,感悟教育的奇迹。

1、同学们,有一位教育家说过,“不教而教”是一种出神入化的教育艺术,他总能创造出令人难以置信的奇迹,那么这位老人创造了怎样的奇迹呢?对照着大屏幕,读一读,在课文中找一找,画一画。

PPT以前我是沮丧的,现在……

以前我不不敢在家里拉琴,现在……

以前我坐在木椅上练琴,现在……

以前我拉小夜曲就像在锯床腿,现在……

2、交流:老人创造了怎样的奇迹呢?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老师读前面的,找一位同学读后面的。

(指名,师生合作读)

3、这样读着,我们发现,作者是怎样写自己的变化的呢?(引导得出:对比为什么对比着写?(为了突出老人对我的悉心栽培)对啊,同学们,正是老人不教而教的教育艺术,才开启了作者的信心之门,给了我无穷的勇气,让我们再随着作者,走进树林,走进那个老人,走近她那美好的心灵。读:

PPT每天清晨,我都到小树林去练琴,面对我唯一的听众,一位耳聋的老人。她一直很平静地望着我。我停下来时,她总不忘说上一句:“真不错。我的心已经感受到了。谢谢你,小伙子。”我心里洋溢着一种从未有过的感觉。有一次,她说我的琴声能给她带来快乐和幸福。我也常常忘记她是聋子,只看见老人微笑着靠在木椅上,手指悄悄打折节奏。她慈祥的眼神平静地望着我,像深深的潭水……(配乐:舒伯特《小夜曲》)

4、体会写法:设置悬念

师:我这一直珍藏着这个秘密,直到有一天——“聋子?聋子!多么荒唐!她是音乐学院最有声望的教授,曾是乐团的首席小提琴手!你竟说她是聋子!”

同学们,我想知道,当你第一次读到这里的时候,当你得知老人不是聋子,而是音乐学院最有声望的教授,曾是乐团的首席小提琴手的时候,你的心里会觉得——(请学生回答)

引导体会写法:如果作者在文章一开头就告诉你这一点的话,会怎样?(引导得出:这是作者运用了设置悬念的写作手法,给我们带来的阅读乐趣。)

回到作者,当他听到妹妹的话,突然知道老人的真实身份的时候,他的心里会是怎样的感受?(指名回答,引导得出:感激、尊重、震惊……)而在课文中,作者却将这种种化作了一个标点符号——省略号,带给了我们无尽的想象。

五、发挥想象,升华情感

1、小练笔

现在,就让我们张开想象的翅膀,假如你就是那个小伙子,第二天清晨,你又来到那片小树林,请你接着写一段话,记住,要有人物的语言、神态的描写。

PPT:第二天清晨,我又来到那片小树林……

(要求:要有人物的语言、神态的描写。)

(学生练笔)

2、全班交流

3、正因为如此,所以,引读——“后来,在各种文艺晚会上,我有机会面对成百上千的观众演奏小提琴曲。那时,我总是不由得想起那位“耳聋”的老人,那清晨里我唯一的听众……

(配乐)师:当我成功时,我总是不由得想起那位“耳聋”的老人,那清晨里我唯一的听众,我仿佛又听见她对我说——引读:“是我打扰了你吗,小伙子?不过,我每天早晨都在这坐一会儿。”我的耳畔仿佛又响起她的声音:“我想你一定拉得非常好,可惜我的耳朵聋了。如果不介意我在场,请继续吧。”我仿佛又听到了她对我真挚的鼓励:“也许我会用心去感受着音乐。我能做你的听众吗,每天早晨?”我仿佛又看到了“她慈祥的眼神平静地望着我,像深深的潭水……”让我们也深深地记住这位——“唯一的听众”,记住她那——“不教而教”的教育艺术,记住她那——“润物无声”的美好心灵。

这节课就上到这里,下课!

 

 

板书设计:

            11.唯一的听众

            不教而教   润物无声

      

       关心  呵护  鼓励  尊重


阅读 48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