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咏华山》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2015-07-03

《咏华山》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中的古诗;

2、理解课文内容,使学生感受到华山的雄伟壮丽,鼓励学生努力学好语文,用好语文。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卡片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咏华山》。 齐读课题。 昨天我们借助拼音读了课文,这些生字,还会读吗?

  2、上节课,我们借助拼音读通了课文,知道古时候有个小孩名字叫―― 寇准。 有一次,他和先生一起去登——华山(板书),他们沿着山路艰难地爬上山。他们觉得华山怎么样啊?华山――真高哇!

二、学习第二自然段

1、课文中哪些地方告诉我们华山很高。请小朋友把书翻开,听老师读第二小节,边听边找,哪些句子写了华山的高?

2、师范读课文第二段,哪些句子看出华山很高? (交流)

3、小朋友,让我们一边读课文,一边欣赏华山的美丽景色,好吗?谁先读读这句话。

(出示多媒体):啊,华山真高哇! 生读。

华山真高哇,知道有多高吗?老师告诉大家,华山有2200多米高,抬头看看我们的教室只有一层楼高吗?十层楼呢?一百层呢?而华山有六百层楼那么高。 你们说华山高不高?

谁再来读一读?指导读。齐读。

4、这样高的山,如果让你去爬,你会觉得怎样呢? 你能轻松地爬上去吗?是啊,山是那样高,那样险,山路是那样窄,那样陡,要登上山顶,真不是容易的事啊。这也有一句话告诉我们登山很不容易,能读好它吗?

(出示多媒体):他们沿着山路艰难的爬上山顶。

自己先读读试试看。这句话中有个词告诉我们华山很难爬上去,是哪个词?

生再练读。指读。 

5、华山很高,很难爬上,但爬上去,就会看到美丽的景色,那是怎样的呢?

(出示多媒体)除了蓝天,远远近近的山都在自己的脚下。太阳显得那么近,山腰间飘着朵朵白云。

这么美的景色我想来画一画,师画远近的山。 小朋友你们看,这山,有的在远处,有的更远一点,也有的在近处,有的更近一点,有高也有低,一座连着一座,可真多呀!(远远近近的山)能读好它吗?指名读。齐读。这些山原来也很高,可到这儿为什么变的矮小了呢?从哪儿看出来得的。指导读好整句话。

6、小朋友,站在高高的华山顶上,还会看到什么景色呢?

(出示多媒体):太阳显得那么近,山腰间飘着朵朵白云。

这景色也很美,太阳该画在哪儿?出示(太阳显得那么近)你能读好这句话吗?我们看,白云在哪儿?同学们,你们都有腰,摸一摸。那山腰间在哪?师画白云,华山都到白云的上面了,华山可真高呀!

这句话,你们一定能读好?谁愿意来?指导读句子。

7、书上有一幅很美的插图,你们想欣赏吗?

站在山顶上,抬眼望云,只见蓝蓝的天,红红的太阳,低头望去,一切都在自己的脚下,都变得很小了,山腰间一朵朵白云轻轻飘荡。小朋友,你觉得这景色怎样? 那就让我们再美美地读一读吧。读得真棒,你们能不看文字,只看图画,就能把这能把景色说出来呢? (指名背诵,齐背)

、小朋友们,假如你现在真的站在山顶上,看到华山如此雄伟壮丽,你会怎么样?看到这么高、这么美的华山,你看你们都忍不住要跳起来、喊起来,这就叫“情不自禁”。齐读。小寇准的心里非常激动,再也忍不住自己的感情,他情不自禁地吟诵一首诗来:

(出示:只有天在上,更无山与齐。举头红日近,回首白云低。)

现在就请你自己吟诵这首诗。指名读。

、你读懂了哪句诗的意思?谁愿意用自己的话来说说这首诗的意思呢?理解“举头”“回首”

其实刚才我们读的第二段里就有这首诗的意思,你能找出来吗?出示古诗和句子,对应读。小朋友们真聪明,联系上面的课文自己就能读懂这首诗。

、我想学一学寇准来吟诵这首古诗。师配乐范读古诗。教给学生吟诵时边读边想像。指名生读。我刚才还真看见了一位小寇准,他边吟诵边加了些动作,真像! 我们也试试。

三、学习第三段

1、寇准用短短几句诗就把华山的高、美写出来了,怪不得先生会——连连点头称赞, 谁能学着先生的样子夸夸他? 这首诗好就好在写出了华山的高大与美丽,用诗来赞美,这就叫“咏”,所以我们课文的题目就叫……咏华山。读课题。

、师:寇准写这首精妙的诗篇时才……七岁,他七岁就能一下子做出这么好的诗,你想对他说些什么呢?  (你真了不起! 你真爱学习,我要……

、说到这,我忍不住想和大家再一次来吟诵这首诗,好吗?会背的同学可以不看书。(配乐朗诵,点击播放音乐)

四、学习生字

寇准这么小,就可以写出这么好的诗,大家一定要向他学习,我来看一看,谁最会学习,这是这节课我们要学习的生字。 出示“代、岁”。

帮它找个朋友组个词。你是怎样记住它的?

学生观察生字在田字格里的位置。

说说注意点,教师范写。

描红,临写,师巡视。

五、小结

小朋友可以把这首诗吟诵给爸爸妈妈听一听,让他们也感受一下华山的美丽与高大。

 

 

《咏华山》   教学反思

日期:2009年4月10日

地点:盐城树人外国语实验学校一(2)班

学科:语文

内容:苏教版第二册《咏华山》第二课时

性质:区级公开课

我上的是一年级下册25课《咏华山》,它是古诗教学的新课型--“文包诗”。这类课文最显著的特征,就是把一首古诗巧妙地包含在一篇浅近的现代白话短文中,短文大都编成一个饶有趣味的小故事。它不光以讲故事的形式,在恰当的部分(或开头、或中间、或结尾)自然地引出要学习的古诗,而且根据古诗的内容和儿童学习的需要,简明生动地介绍与这首古诗紧密相关的背景知识、作者情况以及创作本诗时的具体情境。对古诗的重点内容、深远意境,配合插图进行形象的再现,对古诗中个别比较生僻的词语和费解的诗句,也相机作出贴切自然的通俗解说。“诗”与“文”浑然一体,相映成趣。

学生在读文学诗的过程中,势必要“文”、“诗”对照,寻找文与诗的内在联系,了解古诗写作的来龙去脉,感悟古诗的丰富内涵,体会学习古诗的途径与方法。

本课教学要求主要有:(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和背诵课文。(2)学会本课7个生字,同时认识2个偏旁。(3)通过朗读感受华山的雄伟壮丽,并能诗文对照,体会古诗的意思。

 在本课教学中,我先从文入手,在对文的理解上,引出古诗。我在课堂上所用的时间超出了预设。简单的几句话:啊,华山真高哇!除了蓝天,远远近近的山都在自己的脚下。太阳显得那么近,山腰间飘着朵朵白云。我设想以总——分——总的形式提炼、贯穿、总结,可在具体的实施中却并不简单。细细思量,还是我预设的不够。心理明白,却没有形成语言,以致绕了些弯路。

对于古诗的理解,备课时我觉得“举头”、“回首”有一定难度。在他们能够将诗与文对照理解的情况下,我便抛出这两个词语,前一个几乎是迎刃而解,而后一个就出现了思维障碍。有的说到了“一首古诗”,更多的则是搞不清楚。我当时也有些着急,在试上的时候没有出现过这种情况啊。现在想想,可以只联系上半句“举头红日近”,寇准是如何看到红日的?那么白云是在什么位置?寇准怎样才会看到?这样也许就直接地多。

精读课文时强调“文”、“诗”对照,要抓住短文中与古诗联系紧密的重点段落,引导学生认真朗读感悟,并与古诗句对应吟读,找到内容意境上的联系和语言表达上的差异,由此突破学习上的难点,短文第三自然段中“只有天在上,更无山与齐。”我先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践体会到除了蓝天就没有什么比华山高了,连绵起伏的青山在自己的眼中显得那么矮。,再让学生找对应的句子,这时可以出示课文第二段句子“除了蓝天,远远近近的山都在自己的脚下。”这样通过结合上下文,让学生对照着读一读,学生就能对这一句诗有了更具体的感悟。这篇课文在这里对古诗句意的解释并没有采用直接翻译的方法,而是通过描绘一种站在华山顶上俯瞰群山的情境来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仿佛自己就站在华山顶上,这时让学生联系上下文对照诗句反复地诵读,学生便能比较自然地理解诗句的意思。而下面的诗句“举头红日近,回首白云低。”可以让学生结合上两句的学习方法多读读文中描写这两句的句子,进行一下对比,引导学生展开想像,仿佛自己抬抬头就能碰到红艳艳的太阳,俯下身就能抓住随风飘来的片片白云。学生有了这种感受,把整个段落连起来,反复诵读,不光可以顺利地领悟诗句的含义,而且能充分感受古诗句结构的奇妙和汉语表达方式的丰富多变。学生很轻松地能学好课文.

这次公开课是我入职以来最高级别的公开课,区级公开课。这节公开课来了很多重量级的老师,因此,教学过程中的问题与不足也一一被暴露在他们的眼球底下,任何一个小细节或者小瑕疵都无法逃脱他们的视线,细想在指导学生朗读的过程中,未能很好的引导学生入情入境;在课堂上有点急于求成,没能顾及部分学生的朗读作出正确恰当的评价;本人的课堂驾驭能力还有待于进一步提高.

   最后,我要感谢我们教研组的朱老师、黄老师、刘老师、成老师等,感谢她们细心的点评,从教学思路、教学方法、课件的设计以及教师语言的规范性等。谢谢她们的帮助!

 

 

 


阅读 27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