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锡学习有感》
河南省商丘市睢阳区新城实验小学 王 琳
现代与经典全国小学数学教学观摩研讨会是数学老师学习成长的地方;是交流、研讨的圣殿;是视觉、听觉的盛宴;是自我提高,推陈出新,一个洗涤心灵的地方。感谢学校和领导给我指引了一个方向,感谢《现代与经典》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学习的平台!
在这个“充电站”里遇到的第一位名师就是我的偶像——强震球老师。强老师在他的课堂里告诉我们这些:
“学校,学校,就是学习怎么笑的地方,来笑一个!”简单幽默的开场,让孩子们一下子喜欢上了强老师。“我是谁?我从哪来?有什么要问我的?”一下子提起了孩子们的好奇心,拉近了师生间的距离,还体现出徐斌老师报告中提出的四点之第一点:不知不觉中开始。
由“篮球运动会”情景导入,由“谁投的最准?”开展本课的学习探索之路,探索“投中次数占投篮次数的几分之几。”通过两个人比较时,需要通分,公分母20,过度到3人比较,再通分,找公分母40,再到4人比较,再通分,公分母80,再加人,再加大公分母,400,800……得出结论:每增加1个对象,我们就要调整公分母去通分,这也太麻烦了吧!当激起学生迫切找到更好方法的想法时,及时抛出问题:思考有没有更好的方法?自然而然的引发思考,展开讨论,讨论的过程中,各抒己见:“可以变小数,”同组反驳:“不行,那样就和通分一样了!”“不过,可以选一个固定分母!”师追问:“是什么?”“100,”再追问:“为什么?”他说:“100既不是很大,也不是很小。”她说:“100是很多数的倍数。”就这样你一言我一语地把思维悄悄地打开了!接下来就是顺理成章的“一起来划一划、”“怎么写、”“怎么读。”
百分数可以表示什么,引发了第二场辩论:“表示投100个球,”“不,表示投中次数占投篮次数的百分之几!”师追问:“说出理由来!”最后找一找生活中的百分数,说说他们的意义,能说完吗?不能,在具体情景中表示的不一样,但它们有什么共同点呢?又一个引发思考的问题,使学生们在不由自主的讨论中,得出结论: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此时及时出示定义。
我们经常会在新授以后,就开始趁热打铁的“练一练,”但强老师的教学环节却与我们不同:“让我们把学习的脚步停一停,回顾已学。”放慢脚步歇一歇的同时,由学生自己总结已学!乃是徐老师的第二个观点:在潜移默化中理解。
改,改百分数,选改百分数,由“为什么选这个来改?”到“哪些能改?哪些不能改?”再到“你是从哪看出来的?”得出结论:一个数和另一个数的关系能改,具体数量不能改。紧接着是:选数中思考,“选哪个?为什么?”从中又得出什么结论:可以超过100,也可以不超过100,可以是分数,也可以是小数。在课堂中,这个改百分数和选改百分数题型的设计,问题的剃度,一次次引导学生得出结论,引起一片哗然。有些老师的课是华而不实,而强老师的设计是由实到哗,可见强老师在设计教学环节时,在设计问题时别有用心,这也是徐斌老师提出的第三点:在循序渐进中掌握。
我以为这节课不会再有高潮部分,其实不然,接下来又一个小惊喜——洋河梦之蓝,绵柔型45%,浓香型52%,说说这两个百分数分别表示什么?如果推荐给爸爸妈妈,你选哪一款,说出你的理由来!这个拓展的设计别出心裁,既引导学生从生活中找数学,又把数学运用到生活中,既巩固提高了百分数的认识,又进行了德育渗透,这不就是徐斌老师提出的第四点:春风化雨中提升吗?
一句亲切的:“有收获吗?”在学生畅谈收获时,不知不觉地结束了本课的学习。每每回想起教学中的精彩环节,回味无穷,耐人寻味。从强老师的《百分数》中,我学到教学环节环环相扣的必要性,懂得了问题剃度的重要性,拓展提升的生活实际性。
从郑毓信教授的报告中,学到了动手和动脑更侧重于动脑,教学环节的设计方向是动手的同时要动脑的设计更好!
从刘德武老师的报告中,学到了看问题力求全面,提倡创造性精神。
从徐斌老师的报告中学到了四个点: 一、不知不觉中开始;二、潜移默化中理解;三、循序渐进中掌握;四、春风化雨中提升。
从数学王子像齐华那学到了:教师能力,是核心素养。从核心素养里学到了数学素养重在眼光,教学素养重在实践,人文素养重在人文。
从罗鸣亮老师那学到了:“我们一起讲道理!”不要怕问孩子,你有什么问题,遇到特别的问题不要躲避,和孩子们一起讲道理,讲着讲着就找到了答案。
无锡学习,收获满满,不虚此行,与大家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