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罗鸣亮老师 你知道吗 有感 青岛 夏青

2016-11-25

11月的的无锡蓓蕾剧场,因着现代与经典的数学盛宴熠熠生辉。绵绵的细雨挡不住老师们学习的热情,聆听、震撼、欣喜、反思……短短三天的时间,数学大师们给我们带来心灵的启迪,精神的享受,醍醐灌顶。

想谈的是罗鸣亮老师的“你知道吗”一课。这是学生学习了2、3、5的倍数特征以后的一节课,这节课罗老师带孩子们围绕两个问题进行了研究:

1.判断一个数是不是5的倍数:只看个位,其他数位为什么都不用看?

2.判断一个数是不是3的倍数:为什么要看各位上数的和?

课的流程是:首先是罗老师让孩子们回忆2、5倍数的特征,问:对比一下,有什么新的疑惑?在罗老师风趣幽默、轻松愉悦的谈话中,孩子们逐渐放下拘谨,提出了以上两个问题。

接着,解决第一个问题。5的倍数为何只看各位就可判断,对孩子们不算是个太难的问题,罗老师把它直接抛给了学生,孩子们在交流中借助计数器明白了其中的道理。

3的倍数的特征为什么的问题,还是不太好说清楚的。而在罗老师巧妙的设计下,从12到22到42到142,一步一步,都是学生自己探索、自己表达出来的。

整节课,行云流水、引人入胜,学生学的入迷,我们,听的痴迷。

记得曾经听过一节课,是老师带学生研究完3的倍数的特征以后,用了最后的5分钟让学生提问题,有学生提出了为什么的问题,老师借助课件简单进行了演示,但是感觉道理讲的不通透。而我,也曾尝试把3的倍数为什么要看各个数位数字之和的问题做成了一个5分钟的微课,也同样是不通透,学生看完微课以后还是一知半解。我不免问自己:为什么?听到罗老师的课,我找到了答案。

所以,除了这节课的内容本身,我更想谈罗老师带给我心灵的震撼之处:

第一,学生自己讲的道理,才是真道理。

借助课件、微课的道理,是老师的道理,不是学生自己探索出来的。而罗老师的整节课,都是学生想、学生研究、学生讲。老师,是一个穿针引线的人,是帮孩子悟透道理的人,一节课循循善诱,最后瓜熟蒂落。

第二,是附和的表演,还是真的懂了?

老师们固然经验丰富,可谁又能说孩子们不老道呢?他们也有着丰富的公开课经验,懂得去附和老师。比如课的开始,有学生提出:为什么5的倍数特征看个位,3的倍数特征看各个数位数字之和?罗老师问:这个问题提得好吗?生齐:好!罗老师接连问了几个孩子:好在哪儿?孩子都说不出来。再比如,有个学生讲5的倍数的特征为何看个位,答案很符合老师心中的标准答案,孩子们鼓掌,机智的罗老师“抓”住了第一个鼓掌的孩子,追问鼓掌的原因,孩子也是吞吐。又比如,罗老师问:听懂了吗?生齐:听懂了!罗老师追问一个孩子,听懂了什么。

是的,我们常常不敢再问了,是因为我们怕课不顺利,而罗老师敢“暴露”孩子的附和,看似就要不顺利了,但却让孩子们而真的懂了。

第三,所有的数学知识,背后都有道理。

孩子们发自内心提出的为什么,是他们对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的需求,我们应关注学生的真正需求,和孩子们一起探究道理、学通透的数学。

听完课,忍不住在朋友圈发了这样记录:

从什么时候起,

我们在课堂上,

听到学生口号式的回答,

便匆匆忙忙跃进下一个环节。

听懂了吗?懂了。

有道理吗?有。

这个问题提的好吗?好。

掌声在哪里?全体鼓掌。

……

是的,孩子其实温暖体贴,他们为了配合课堂上的我们,愿意给我们满满正能量的回答。

可是,

又究竟有几个孩子是真正听懂了?

又究竟有几个孩子的掌声是发自内心的?

我们要的是一切顺利的口号是波澜不惊匆匆结束的课堂还是孩子真正的懂了……

课是上给谁看,

谁,才是课主权的拥有者……

若能心无旁骛,

就是最大的赢。

朴素的力量更大。

感谢罗老师,感谢现代与经典,会带着这些思考,再次深入自己的课堂。


山东省青岛市崂山区第二实验小学 夏 青

阅读 66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