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味现代经典 欣赏名师魅力 沈小燕

2016-12-01

品味现代经典  欣赏名师魅力

——参加第23届现代与经典全国小学数学教学观摩研讨会有感

泰州市海光中心小学  沈小燕

11月18日至20日,我有幸参加了在无锡蓓蕾影剧院举办的第23届现代与经典全国小学数学教学观摩研讨会,本次活动为期两天半,共欣赏了14位名师精彩的课堂演绎,并聆听了他们充满哲理的报告。他们对教育教学的深思以及在课堂上所呈现的数学素养、文化底蕴、以及创新思维等,都让我感叹不已!会场上的精彩画面就像一部部经典电影在我脑海里回放:

郑毓信教授的讲座让我明白要处理好学生动手和动脑的关系,在动手之余引导学生往动脑方面发展;要养成学生长时间思考的习惯,数学思维具有快和慢两种特点,我们日常思维以快思为主,但这种思维方式容易出现系统性的错误,而慢思则具有一定的深刻性,要想达到智慧思考就需要长时间思考,所以我们课堂提问应力求少而精,让学生慢慢想。“教育贵在坚持”,我们要帮助孩子通过数学学习学会思维,并能逐步学会想得更清晰、更全面、更深入、更合理。

徐斌老师的观摩课《平均数》,以学生为主体,老师为主导,整节课都是在润物细无声中进行,充分体现了他“无痕教育”的主张,不知不觉中开始,潜移默化中理解,循序渐进中掌握,春风化雨中提升。课堂中老师让学生扮演多种角色“裁判、经理”,使学生充分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

华应龙老师执教的观摩课《面积》,根据孩子年龄特点取同样的坐垫、手帕做“格子”, 取材于生活,方便又灵活,让孩子完全沉浸于课堂,在轻松、自由、民主的氛围中汲取知识。华老师在课堂上对每个孩子用艺术的评价抹去了孩子的尴尬, 回答得慢,叫给大家留有空间;回答得错误,叫激起了大家的讨论…… 这应该就是名师语言的魅力。

通过余颖老师对数学复习课的解说,使我明白了复习课的重要性,它通过对已学知识点的梳理让学生打通各个知识点之间的联系。余老师在课后分享中说,学习数学就要从“想”开始。她执教观摩课《多边形的面积计算》,教学语言精准、干练,从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转化”至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的面积;从未知的面积“转化”到已知的面积。一个个问题,层层递进,孩子们在不知不觉、潜移默化中加深理解,在循序渐进中掌握,充分体现了徐斌老师的“无痕教育”思想。

黄爱华老师执教的五年级观摩课《认识方程》,用三个问题导向,即什么是方程,怎么列方程,方程有什么用,让学生明晰学习的思路,从而带着问题更加高效的学习。黄老师注重教材解读,立足教材又不拘泥于教材,让孩子用动作来体会平衡,找平衡,值得学习。

从张齐华老师的讲座中,我知道了教师能力就是核心素养,它包括数学素养、教学素养、人文素养。数学素养重在眼光,教学素养重在实践,人文素养重在人文。

听俞正强老师的《用字母表示数》除了想到“精彩”二字,我不知该如何表达自己的感受!俞老师语言诙谐、风趣,使台上台下一直笑声不断,大家被俞老师牵着渡过了一段美妙的时光!

课堂上,俞老师仅仅用到2个信封和几支笔粉,没有其他如多媒体等辅助教具,却上出了一堂别具匠心、令人叹为观止的课。俞老师研读教材的深度、能力让我深深体会到:精彩的课堂来自对教材的深刻研读。

俞老师的个人风格、语言魅力是我们所难模仿的,但他课堂上充满睿智的语言让我难忘。在上课伊始他出示了一个空信封,学生很自然地会用“0”表示,这是唯一的答案。接着,他在学生面前依次将1根、3根粉笔放进信封里,学生分别用确定的两个数字“1”和“3”来表示;然后俞老师极其巧妙地抛出一个问题:“你猜我接下来会往里面放几根粉笔呢?”然后躲在讲台下往信封里放了一些粉笔,在学生面前颠一颠,问“可以用哪个数表示?”当学生说出多种答案后,又问“为什么出了这么多答案?发生什么事了?”自然地得出:看不见的,不确定的用字母表示。这时俞老师再追问了一个特别有思考性的问题:“你虽然不知道是几,但你知道它一定不是几?”学生一致回答:“一定不是0,也一定不是10,因为10太多了,袋子可能装不下。”得出这个看不见的数取值范围在0—10之间。最令我激赏的就是俞老师最后特别精妙的一个总结:“我们虽然不知道它是几,但我们并不是完全不知道的,在不知道中还是有所知道的。”

在第二个环节中,俞老师问学生“你今年几岁啊?”学生回答“11岁”,同样的问题他又问了一遍,这时学生改口说“a岁”,他问大家“哪个答案是正确的?说说理由”。再问学生“今年我几岁?”学生回答“a岁”,又问“你有多少根头发?”“我有多少根头发?”从而明确:不同的对象,要用不同的字母表示。俞老师拿出第二个信封,躲在讲台下放了一些粉笔进去,此时学生都知道要用字母表示,在得出“不同的对象要用不同的字母表示”后,学生知道了刚才第一个信封中不确定根数的粉笔既然用a表示,现在第二个信封里不确定根数的粉笔要用(除了a之外的其他字母表示)比如b表示。这时俞老师又来了一个妙问“a和b谁大?”,学生都说无法确定,是啊!都没有看见,当然是无法比较、无法确定了。得出这个结论,按理说我们应该很高兴地进入下一个环节了。可是,俞老师却继续追问:“a和b无法确定是因为存在着几种可能呀?”学生被“逼”着归纳出了三种可能:“a>b、a<b、a=b”。

在用字母式表示数量关系这个环节中,他提出了三个数量:会场上的人,会场上的小朋友,会场上的大人。如果会场上的人因为不确定具体的人数用 a表示,会场上的小朋友大家都知道是 44人,这是具体的、已知的数据,那么这时候会场上的大人怎么表示呢?学生的回答很一致,因为不知道,所以用 b 表示,俞老师说不能用 b,当然也不能用 c 或其他字母表示怎么办?学生的思维被一而再、再而三地“逼”到“角落”,突然他们发现其实是可以用“a-44”来表示大人的数量,因为人包括了小朋友和大人,总人数 a 人中去掉小朋友的44人,不就是大人吗?所以用“a-44”来表示大人的数量相当合理。瞧,从用字母表示数到用字母式表示数,这种层次上的飞跃是建立在现实生活具体的例子中,学生体验到其中所蕴含的某种关系,水到渠成地就出现了字母式。如此不断的出人意料、不断的惊喜让人不知不觉中沉醉于他的课堂中。我深深被俞老师的教学智慧、教学风格所折服,感受着他的从容与大气、学识的渊博与深厚,原来数学课堂还可以如此的神奇与有趣,同时让我感受到像字母式这样的概念教学时,一定要慢慢来耐心等待,使学生体会到位。

这次学习,我尽情地领略大师们的风采,品味着他们给我的精彩和感触。个有千秋的他们有一点是相同的:他们都是在通过自己的课堂演绎,让孩子们在他们的课堂里,自然地成长,水到渠成地掌握数学知识与方法,感悟数学思想,形成数学思维,体验数学给我们的无限精彩和乐趣!作为一名新教师的我,在那里学到了很多。我想接下来我该做的便是把这样的完美课堂演绎,慢慢地渗透到自己的课堂里,让每一个我教过的孩子能在我的呵护下,自由呼吸、自主成长!

品味现代经典 欣赏名师魅力.pptx



阅读 6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