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金桂飘香的十月,我们小学部一行五人有幸来到六朝古都——南京,欣赏了一场教育专家给我们带来的视听盛宴——“现代与经典”全国小学语文教学观摩研讨会。首先感谢校领导给我们提供这次学习的机会,这是给我们的最好的福利。两天半的时间共听了王崧舟、孙双金、薛法根、张祖庆等14位优秀老师的课。这些我们崇拜的名师,原来只能在书本上、网页上见到,如今却能亲自聆听他们高屋建瓴的报告,欣赏他们精彩纷呈的课堂,真是幸运之至。他们所表现出来的知识视野,文化底蕴,创新思想,人格魅力,无不让我由衷地感叹。好的课堂,上着上着老师不见了;差的课堂,上着上着学生不见了。现把学习的收获与大家分享。
吴永军教授介绍了“小学语文发展新趋势”。首先指出了语文的3个核心素养:1、热爱语言文字的思想感情;2、批判性思维;3、收集、处理信息以解决问题的能力。重点强调了批判性思维的重要性,举了一个实例(幻灯片)。当今社会发展趋势要求未来的人才具备创新能力,而批判性思维是产生创新思维的基础能力。没有批判性思维习惯的人经常会盲从和迷信,迷信权威、迷信专家、迷信真理。目前在中国,我们基本属于全民性批判性思维缺乏。因此,当务之急,我们要在平时的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出示文章幻灯片)孙双金老师在人教版《开天辟地》一课中,让学生质疑,学生提出问题:斧子和凿子是哪里来的?巨石是哪里来的?光是哪里来的?接着另举一个现代版的《盘古开天地》,读后让学生找出不一样,学生发现课外版本中没有提到斧子、凿子、巨石和光。接着师问,两个版本,你觉得哪个版本好,说出理由。学生想法不一,各抒己见,有个孩子说喜欢课外版本,比较真实,没有太阳哪来的光,天地混沌,拿来的工具呢?师肯定孩子的想法,书上的内容经不起推敲。然后小结:神话虽然可以编的神奇,但不能自相矛盾,不能经不起推敲。之后,师又出示两个古文版本的《盘古开天地》和西方圣经里“天地形成”的神话故事,让孩子诵读、比较,说出自己喜欢的版本和理由,有的孩子说喜欢古文的简洁,有的说喜欢现代文的通俗易懂-----孙老师这节课,古今结合,中西贯通,拓宽知识的同时,更让学生在比较中培养批判性思维,训练学生辨别是非的能力和敢于质疑、挑战权威的思维方式。不惟师,不惟书,放得开,收得拢,才能让学生真正的去思考、探究、批判、创造、生成------
二、提出“语用”的重要性。(幻灯)近几年来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转变——“语用”成为语文教学的核心。我国目前存在“假语文”教育的问题——假的特征是,大的方面说如教师拙劣或水平不高的自我表演啦,设计无数个坑,勾着学生往里跳啦,空洞和贴标签似的升华以及老师不着调的语言等。小的方面说,PPT和各种声光设备,让人眼花缭乱啦,课堂上随意指点学生、老师奔来跑去、呼风唤雨的抽风状啦,以及让学生朗诵腔十足的诵读和老师堆起来的假笑等,这都是假语文课,不是真语文课。”语文出版社社长王旭明在评价一位年轻女教师的示范课《斑羚飞渡》时指出:“老师无节制地放纵情感,什么老羚羊的无私奉献呀,勇敢付出呀,伟大与崇高谱写动人之歌,在音乐和画面的烘托下,闹极。这就是当下时髦而虚伪的‘假语文’课!”语言最主要的功能是交流,教真语文就必须把“语用教学”当成语文教学的核心。那么,什么是“语用”呢?简单讲就是“语言文字运用”,是理解与运用语言的素养。它是“内容理解,表达理解,语言实践”,三位一体结构的语文课堂。学习中,我发现每位大师的课都非常重视语言的实践与运用,每节课都至少有3个语用环节,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或是进入情境、或是联系生活、或是展开想象-------总之,抓住一切契机,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与运用的能力。薛法根老师《珍珠鸟》的教学设计有三个“语用”活动:一是在教对鸟的外貌描写时,让学生活学活用,练习如何去写人物的外貌,这是一种境迁移;二是变换角色复述,让学生学会换位思考,假设现在自己是小珍珠鸟,请问“你为什要离人远一点?”“啄两下手指,你想表达什么?”“为什么再三招呼你都不愿回家?”人称的变化使学生的感受更加真切;三是最后的小练笔环节,在体会了小珍珠鸟和作者由疏远到亲近的过程后,让学生写出这节课------------------同学们和老师由疏远到亲近的变化过程。这样的类比迁移学习法,既加深了孩子们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又升华了文章的主题,同时也锻炼了学生的写作能力,真是一举三得!我还发现薛老师有个与众不同的特点——他不叫举手的学生回答问题,而是专挑那些在课堂上参与度不高、表达能力不好的学生来回答问题。刚开始,被叫起来的学生往往只是呆呆地站在那里,一脸茫然、一言不发,我都为他捏了把冷汗!因为在平时,老师们一般是最怕喊这样的学生回答问题的,更别说是在如此重要的场合了,那不是自找麻烦嘛!可是,薛老师不急不躁,极为耐心地去引导,直到那个学生能流利地说出自己的观点。让暂时比较落后的孩子在课堂上运用语言大胆的说出自己的观点,体会到一种进步感,这才是真正有意义的课堂。最后薛老师在课后分享中再次强调“语用”的重要性,语文教学不是培养研究语言、分析语言的人,而是培养运用语言、创造语言的人,只有这样,我们的课堂才真正成为语文的课堂。
三、强调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必须重视识字、写字。每个学段都要在每天的语文课中至少安排10分钟写字,而且每节课都要有写字指导,在教师指导下随堂练习。许多高年级教师在公开课或赛课中淡化或忽略识字写字教学的现象,是不符合语文课标要求的。
四、非连续性文本的阅读。2011版语文课标在“第三学段”指出要阅读简单的非连续性文本,能从图文等组合材料中找出有价值的信息。”从此,“非连续性文本”成为阅读教学需要解决的新问题。以数据表格、图解文字、调查报告之图表、凭证单、使用说明书、地图、广告、公告、目录、索引、列车时刻表等为基本内容的文本就是“非连续性文本”。非连续文本”渗透在教材的各个地方,如:目录、课文插图、课文后习题、单元练习、综合性学习等等。不仅在语文教科书中,数学、英语、品德、科学、美术等等教科书均有较多的“非连续性文本”出现,各类图表、说明、注释随处可见。这些都为相关教学提供了丰富的资源。
两天半的学习,让我有醍醐灌顶之感。以下几点特别值得我学习:
一、让课堂慢下来,给学生思考的时间。
名师们的课堂语言是亲切和缓的,带给课堂一丝沉静,带给学生一份从容!
王崧舟老师课上跟孩子们说“不着急,不着急,真的不用着急”他让孩子充分地读,看好了读,读正确,读流利。这是他的态度。他的课听着很享受很舒服,稳稳地尽情地深入地向前推进,充满禅的意境,这是做人、做事和做学问的最高境界。
反思自己以前的语文公开课,可用一个字来形容――“快”。教师的语速快,激情飞扬;学生的问答快,异口同声;课堂的节奏快,囫囵吞枣。很多时候,一个快节奏的课堂,更多的是教师的表演;而一个慢节奏的课堂,更多的是学生的生成。慢下来,给孩子留足质疑思考的时间;慢下来,给学生留下品味文字的时间;慢下来,让教师享受收获的喜悦。你会看到他们思想的碰撞,听到他们精彩的发言,发现他们有多么的智慧。
二、注重培养学生概括的能力和提炼语言文字的能力。(幻灯)
句子——课文内容(练习复述)——板书设计
三、诗意吟诵,人课合一
几位大师古诗词的教学,像一场精彩的舞台剧,那富有表演艺术的美,给了我一种极为强烈的冲击;老师们心无旁骛的诵读,仿佛带我们穿越了时间和空间,身临其境的去感受作者的内心、体味诗词的意境。我不禁一次次惊叹道:诗意的课堂,诗意的语文,诗意的老师,诗意的栖居!原来语文还可以这么教!真是叹为观止,不虚此行!(播放诵读)王崧舟(4322)1:14:20
张岱《湖心亭看雪》这篇文言文的意境和人物的精神境界,学生很难理解(高中课文)。王老师通过“读--品--思--赏”把孩子们带进了诗意的课堂。读文章之言:老师范读,学生自读,师生对读等多种形式,让学生熟悉文本。品张岱之趣:品读四个句子,让学生感受张岱的雅趣、淡泊、清高、孤傲、超凡脱俗。思张岱之心:情境迁移,此时师是舟子,生是张岱,让学生续写张岱会对舟子说什么,从而让学生进一步体会作者的超然。我现在读一下当时课堂上一个学生的续写内容(师: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生:舟子啊舟子,莫说余痴,余只是重情这山水,舟子啊舟子,余只是对这西湖一往情深,舟子啊舟子,余只是怀念故国,舟子啊舟子,余只是可惜这大好河山落入奸臣之手,舟子啊舟子,余只是不想和那些奸臣同流合污,舟子啊舟子,余只是对这山水重情重义。)生读毕,现场掌声雷动。惊叹于学生不仅理解文章内容,体会了作者的情感,更能运用语言去表达自己的感悟。这才是“真语文”的课堂。赏意境之美:老师自创诗句板书(看雪湖心亭,独游天人境,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情),并配乐背诵课文,处处充盈着诗意之美。学生浸染其间,听课教师浸染其间,“诗意语文”滋养着每一个人。这是充满诗意、哲味、禅理的课堂,听课之际,与师与生与文融为一体,课上着上着老师不见了。
戴建荣老师执教的《泊船瓜洲》,一开始他就用一种特殊的吟诗方式,让我们感受到“入声字”表达强烈情感的特殊作用。他的简笔画式的板书,条理清晰,一目了然,让孩子们把王安石写这首诗的来龙去脉以及诗中的三个地名位置搞得清清楚楚。这样,孩子们脑海中就形成了一幅清晰可感的画面,自然就不难体会出诗人当时的情感了!这一种特殊的教古诗的方法实在是让大家印象深刻,以至于在课堂结束后,听课老师们还强烈要求戴老师再吟一遍,好让他们把视频拍摄下来回去慢慢品味!(播放诵读)戴建荣“泊船瓜洲”,一首诗歌,一段人生,一种情感……戴建荣老师带来了别样古诗教学。读诗吟诗,深情讲述诗人写诗背景经历,声音和肢体语言极尽感染力,孩子们眼前呈现一幅古色古香的画卷。音律蕴含画面,画面表达情感,这样的课堂,让孩子们走进古典。课后分享,戴老师指出汉字有三个点:音、形、义,其中最重要的是音,因为文字是诞生于声音千万年后的产物,关注字的音比字的形和义更加重要。诗歌教学的重要任务是了解音韵背后的节奏,节奏所描绘的画面,画面所带来的情感。
四、孙双金老师执教的《开天辟地》一课的“五重”、“四打开”、“6个多一点”,让孩子的想象力、概括力、创造力在老师不疾不徐的引导下如奔涌的泉水,一下子迸发出来,精彩课堂不断呈现。“五重”一重学生概括能力的培养;二重对学生想象能力的培养;三重通过古今中外的对比,训练学生思、说和是非辨别能力;四重激励性评价的运用。五重学习习惯的培养。孙双江老师用一篇神话让我们感受到“爷爷的爷爷的爷爷”那神奇的想象力!他像一个天真浪漫的老顽童,带着一群童贞活泼的小可爱,自由自在、快快乐乐地周游于古今之内,漫步于中西之间。现代文向文言文打开,一种版本向另一种版本打开,中方文化向西方文化打开,现在向未来打开是他所提倡的“四打开”教学法。最后,他在课后分享中提出了“6个多一点”,起点高一点;容量大一点;难度(思维)深一点;积累厚一点;情趣浓一点(语文好玩、有趣);练笔(语用)多一点,学习了《咏梅》,就让学生能写出咏菊、咏竹-------
容量多一点,是指教师的课程内容视野要开阔一些,不能仅仅停留在一本语文书上。语文书当然要教好学好,但仅靠一本语文书要丰富学生的语文素养是不可能的。“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我们老师的课程容量要宽泛,要关注教材文本,也要关注课外文本;要关注唐诗宋词,也要关注国学经典;要关注古代神话,也要关注现代绘本;要关注中国童话,也要关注世界儿童文学……生活的外延有多广阔,语文的外延就有多辽阔。教师的课程容量,决定了学生思想的视野。我们的语文要向四面八方打开。
五、好的课堂,上着上着老师就不见了。
罗才军老师执教的《文言文三则》也让我很受启发。原来,老师教古文可以教得如此有趣,学生学古文也可以学得如此轻松!一篇《杨氏之子》不仅让孩子们读懂了杨氏之子“甚聪慧”表现在何处,而且还让孩子们学会了如何用文言文的方式来称呼自己、家人,如何用文言文的方式来描述身边同学的特点,学生觉得新颖、有趣,积极参与其中,课堂不时地爆发出阵阵掌声和笑声。最好的课堂就是“好玩”,让孩子们感受不到“学”,而是愉快的“玩”,玩着玩着就学会了,学着学着,老师就不见了!罗老师只用短短一节课,就教会了孩子们学习古文和运用古文表达的方法,并让学生感受到文言文的特点:简洁明了、称呼丰富。这种教法真是“甚高明”!于是我也学以致用,写下这段古文“浙江罗氏子,甚博才,语诙谐,言微妙,听其课,观其行,渐入佳境!”
“现代与经典”的课堂让我们看到了课堂的平等开放,学生的快乐学习。名师们出神入化的设计、轻松愉快的互动、智慧优美的语言源于深厚的语文素养。素养好比一座冰山,看得见的是“执教能力”,若隐若现的是“课程经验”,而看不见的则是“文化底蕴”。这座冰山的形成,可以简化为“读书—底蕴—教学”这三个环节。底蕴不一定都要转化为你的教学,但是,没有底蕴支撑的教学往往是浅薄的、寡味的。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我们要多读书、多积累,多研究,做教“真语文”的好老师,让学生觉得有我们这样一位语文老师而感到幸福!
总有一种高度,让你登高望远瞩目未来;
总有一种力量,让你心向远方劈风斩浪;
总有一种方式,让你告别平庸超越自我。
我愿做一名有梦想 ,有素养的语文老师!
大连嘉汇橡树外国语学校 宗婉